上文談論了基督徒在基督裏享受美好人生的第一個因素,即虛己之愛(註一)。本文續論第二個因素,即神與人的同在。
如前文所述,所愛之人的同在可以淡化苦難,就更別說那愛我們到底之神的同在了。被耶穌的故事吸引還很不夠,因我們做不到耶穌所能做到的事。罪人無法向天父和他人虛己到底,故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耶穌的榜樣,更是祂的靈的幫助,否則只能望耶穌的漂亮故事而興嘆。我們所需要的幫助不只是能力(毅力、智力等等),乃是耶穌自己的同在;或更確切的說法是:主自己的同在會形成我們所急需的能力和幫助。當教會說人需要恩典才能過蒙神喜悅的生活,這恩典是指神自己的同在,因最大的能力就是神的同在所直接賜給人的愛。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是信徒最大的福分,也是信徒故事的主要內涵。面對在聖潔生活上很有壓力而幾近氣餒之人,耶穌說了這安慰的話:“到我這裏來吧!我必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應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你們就必得着心靈的安息”(太11:28-29)。這裏並無降低神的要求的意思;耶穌所說的輕省之軛,是指祂的柔和與人向祂學習的親密方式,也就是說:人學習主的樣式的方式是離不開主與人的親密同在。由此可見,正如耶穌向天父學習的方式是通過天父與祂的親密同在及祂對天父的旨意的直接感受一樣,信徒向基督學習的方式是透過基督的靈和他們的親密交通及信徒對耶穌的感受的直接體會。這也是做基督的門徒的意思:我們都是耶穌的門徒,因我們像十二位門徒一樣可以讓耶穌親自教導我們。門徒的學習方式是通過時時直接與師傅在一起的。
綜上所述,基督徒可以活得像耶穌一樣(即活出虛己而被充滿的美好故事),這最主要並不是關於紀律和毅力(雖離不開這些),而是基督自己與信徒的直接同在。這種親密的同在使信徒能感受到基督自己的感受,能以基督的思維思考問題,能用基督自己的心情和精神體會神的旨意。故為了能效法基督的虛己,我們要進入基督的內心世界並感受到祂向天父和他人的大愛。對基督徒來說,做門徒(即親自領受耶穌的教導和同在)的內涵就是與基督合一,而這是成功效法耶穌而在世上活出祂的故事的祕訣。我們由此重演了使徒們的經歷,也即復活的主耶穌藉着他們作工的經歷。耶穌已復活這真理也漸漸在我們的意識和生活中拂曉,祂變成我們一生中的活同在(註二)。復活的耶穌現在不只是一個概念或一個神學真理,而是活生生的事實;或借用賴特(N. T. Wright)的話:耶穌成為了與我們同時代並和我們同在之人了。
與主同行是保羅所說的認識基督的含義:在聖經中,“認識”不只是理性上的事,更是一種親密的交通。像保羅一樣為了認識基督把萬事都拋棄,可以說是等於立志撰寫新的自傳:“我的主與我”,是等於以“這人與主同行”作為自己的墓志銘。但與主同行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我們進入主耶穌的故事的表現。讓自己的故事與耶穌的故事合而為一是等於讓耶穌進到自己的心而感動自己的一切心思和行動,從而使自身的人生變成基督自己的生命在世上的延伸。與主同行之人的生命是耶穌所賜的,也是與基督的生命緊密相連的新生命。兩個生命的合而為一,這就是兩個故事的匯合。正如神謙卑地將祂自己的故事和卑微之人的故事緊緊地聯繫起來,信徒也就拒絕編寫個人主義式故事而把自己的故事獻給神,讓耶穌的故事包容着信徒的人生。正如神虛己成為人而進入人的故事裏,人也就放棄自己的成見和舒適而進入神在基督裏的故事裏。
與人自私的故事相反,基督徒的漂亮故事是關係到神與人進入彼此的故事裏。由此可見,基督與我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居住的關係了:我住在基督的心間,基督住在我心裏。相互佔據彼此之心,這豈不就是相愛的內涵?而相愛本身豈不就是彼此認識的巔峰?這樣便可得知保羅為何以認識基督為至寶。在漂亮的故事中,更要緊的不是得失成敗,而是靈魂之間的關係(其實,每個人也知道了,世上最美好的故事還是與愛有關的故事,而不是歌頌成功的故事)。人的自我與故事,只有在人與神的同在中方能完全,因自我只能與他者在一起方能豐富多彩,而最可愛和榮耀的他者就是神自己。
如此,信徒與主在故事上的聯合並不意味着在兩個生命的匯合中,主與信徒的地位是平等的。反之,耶穌的故事成為了信徒活出並解釋自己的人生的大故事。我們每個人的壞故事已在十字架上被終結了,現在有的是耶穌的故事在我們身上的體現(加2:20)。保羅寫“得以在祂裏面”(腓3:9)這詞語是用被動式,因保羅覺得他不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了。因此,雖信徒還有自己的理想、使命和各種渴望,但這一切主要是耶穌在藉着人的各樣理想或各種使命彰顯自己對天父和他人的愛的管道。不過,信徒沒有失去個性,因透過進入耶穌的故事,信徒的人性和自由反而得到增強和完善了,因基督是真正、完美和自由之人的標準。因此,耶穌的故事也是所有好故事的範式。
雖然信耶穌沒有立即消除人生中的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會帶來益處,因最可怕的災難,也就是人因罪給自己帶來的詛咒,已被耶穌承擔了。此外,萬事都互相效力叫信徒得益處;之所以如此,原因是信徒已經藉着信心以基督的故事作為自己的故事,所以信徒最終會分享基督的勝利。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會發現:認識主之前,我的故事再好也無法完全遮蔽我的醜惡,也無法使我避免故事的壞結局;但認識主之後,我的故事再壞也無法完全遮蔽我在基督裏的美好體驗,也無法攔阻故事的好結局的到來。總之,基督與我們的同在既能贖回過去(給過去予以新的意義了,如:過去的失敗和痛苦使我親近主),也能使我們瞻望未來。不但如此,若我們故事的成全是靠耶穌的故事,那麼宇宙的故事的成全則靠我們的故事。人的故事是一個偉大故事的一部分(即神救贖祂的創造的故事),而在這故事中,宇宙萬物的更新是要等待在基督裏的信徒的榮耀復活(羅8:19)。
但很有意義的是:在基督徒的故事裏,痛苦和掙扎這表面上是削弱盼望的東西居然能增強我們對美好結局的盼望。這是因為信徒雖然好像還會受痛苦的操弄,但他們其實是以耶穌的方法挫敗苦難,而他們的武器是虛己順服。信徒通過受苦彰顯出自己在耶穌的故事裏的參與,而這實質上就是信徒與基督一同經歷死而復活的故事。“人有悲歡離合”,基督徒有死而復活。死而復活成為了被解放之人的故事的新情節,“靠神得勝”或“藉着基督與神聯合”成為了信徒故事的新基調。因我們已經變成了神的救贖性故事的一部分,我們能明白我們的痛苦的意義了(註三)。因此,信徒要不斷提醒自己已有新的故事,以及留意這新故事背後的大故事,這樣他們就可以抵擋氣餒和憂懼的攻擊。(待續)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創欣神學院。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