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照惡人所行的受報應,惡人照義人所行的得報償。(傳8:14《新譯本》)
前文(註一)論述了傳道書的虛空可被理解為荒誕或深刻且難以接受的矛盾。傳道書將荒誕的生活放置“日光之下”這環境中,本文將說明:住在日光之上的神,甘願降到日光之下而為人戰勝虛空。
對於我們這些在虛空中掙扎的人而言,道成肉身的主要意義之一是滿有慈愛和憐憫之神願意在虛空的世界上生活而與人一同受苦。聖子降世是要“成為罪身的形狀”(羅8:3《和合本》),意即:耶穌基督雖然沒有罪,但祂復活前的身體是人類墮落後的身體,也即軟弱而容易被虛空的現實破壞的身體。所以耶穌會挨餓,會感到疼痛,也會死。故“罪身的形狀”可理解為墮落世界裏的痛苦或軟弱人生。在聖經神學的視角下,傳道書的“日光之下”是指伊甸以外受懲罰的世界;傳道書可謂是一種思想實驗,邀請信徒思考:在墮落後的世界上,當神尚未啟示祂的所有的計畫而人又覺得神離自己頗遠時,人生的滋味是如何的?
由此可見,說聖子成為罪身的形狀是說聖子進入已遠離伊甸的人生,因而與罪人一起經受意願與現實之間的殘酷矛盾(即荒誕)。若無復活,耶穌所經歷的荒誕是無可匹敵的:一個完全聖潔、正當少壯、充滿潛能的人,竟被親人離棄,被其所愛之人民處以最殘酷的極刑。基督所遭遇的天下奇冤反映出日光之下最荒誕最虛空的事情之一:“有義人行義反而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義人照惡人所行的受報應,惡人照義人所行的得報償”(傳7:15;8:14《新譯本》)。若無復活,耶穌悲慘的結局可以成為傳道書這段經文的實例。“義人”和“苦難”是最不相配的兩件事;沒有比義人或無辜之人的苦痛更令人感到心寒,而義人所遭到的苦難中,冤屈算是最難以接受的。耶穌所遭受的正是義人在這墮落世界裏的荒誕命運,讓人因此作出諸如此類的侮慢:“好人沒有好報”,“信靠神卻有如此下場”,“他救了別人但無法救自己”等等。日光之下,過合神心意的生活好像是捕風捉影的。難怪傳道書說:“不要行義過分…何必自取敗亡呢?”(傳7:16《和合本》)
但耶穌的冤苦並非荒誕,因基督的受苦是為了拯救罪人。照此看,在耶穌身上,“義人照惡人所行的受報應”這悲劇其實不是虛空也不是悲劇,而是神與罪人同在的方式(以馬內利)。神公義的僕人耶穌基督為罪人受苦,承擔了罪人的懲罰,從而讓罪人與神和好。人以為基督“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賽53:4-5《和合本》)。基督之苦實質上是生產之苦,故祂的死是帶來復活之死。這證明基督的人生並非荒誕,反而是能戰勝虛空的。為何呢?神是愛,所以愛是豐盛生命的內涵和力量,但愛離不開向他者虛己。耶穌的大愛導致祂的死,因為,為朋友捨命是愛最大的表現(約15:13),但同樣的愛也使基督從死裏復活,因為愛永不止息(林前13:8)。愛意味着倒空自己,將自己施予他者。但奇妙的是:在把自己獻給他者時,愛者沒有失去存在,反而被存在的源頭充滿。惟有來自神的愛方能戰勝虛空。愛會利用虛空,使虛空的經歷成為虛己的機會而藉此超越和戰勝虛空。
基督的苦難不僅是為了罪人,也是為了義人(即在基督裏被稱義之人;因除基督外,世上沒有義人)。十字架本是神與罪人和義人同在的方式。道成肉身所遭受的不僅是罪人該受的懲罰,也是義人在墮落世界的荒誕命運。神自己在基督裏進入人間抱住了義人的冤屈,而神藉此替義人伸冤,讓義人獲得美滿的結局。神通過復活為耶穌所施行的伸冤也是神為在基督裏受苦的義人所施行的伸冤。這樣,耶穌看似荒誕的十字架不只救贖罪人脫離死亡的權勢,也是為義人打敗虛空。十字架給義人和罪人帶來盼望和生命。總之,道成肉身意味着神成為受苦的義人,故道成肉身其實是神對約伯的挑戰的終極答案:通過耶穌,神成為了像約伯一樣的人,並透過基督的冤苦既洗淨惡人的罪也洗雪義人之冤。基督及在祂裏面被稱義之人之所以能戰勝虛空,因他們視苦難為順服神和為迫害他們的人禱告的機會;而這一切都是虛己之愛,也就是不能被死亡戰勝之愛。
信徒未必都有為信仰或正義含冤受屈之經歷,但信徒活在“日光之下”的所有掙扎和苦痛都能讓他們成為為他人受苦之義人(這也是效法基督的意思)。何以見得?首先,信徒所有的痛苦都能造福別人,尤其是遭受同樣痛苦之人。信徒要先發現在生命中有哪些事令他們體悟到人生的虛空,即一切叫他們感到信仰與現實的矛盾或對神和自己失望之事(失敗、創傷、軟弱等等);然後信徒要把這一切放在神的手中,讓神使之成為造福他人的管道。這樣,信徒的軟弱和苦痛變成了神根據祂兒子的樣式更新和造福信徒自己及他人的材料。信徒可以自問:“我在這看似虛空的經歷中成長,這種經歷如何能造就別人?”這樣,在虛空中事奉神的信徒也更有準備事奉人,尤其那些感到虛空的人:“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林後1:6;4:12《和合本》)。這種態度使信徒的苦難有基督的死的樣式:因基督與信徒都視自己的痛苦為向神向人虛己的機會。信徒多種多樣的苦難都共有同樣的性質,即反映出基督的死。這樣信徒可以相信:正如耶穌那遭破壞的身體被聖靈更新而復活,信徒看似虛空的人生也會得到聖靈的更新。
此外,一般來說,虛空使人遠離神而轉向自己;但與虛空相遇的信徒卻學習在掙扎中堅持信靠神,繼續為主與他人而活。這表示信徒的虛己藉着虛空而結出信實的果子;因此,虛空反而是加強信徒對神對人的忠誠的良機。再者,信徒的信實意味着信徒把虛空當作虛己的機遇,也表示信徒讓虛空削弱自己的自我中心主義。日光之下的一切變為虛空是因人的罪惡使然,而罪惡的病根是自我中心主義。神使用虛空來削弱信徒的自我中心主義,而這表明:神使用虛空來解決虛空之所以在世上出現的根因(即人的驕傲和自私)。這說明了為何基督的生命,即為神和他人捨己的生命,是惟一不能朽壞的生命。人常好奇:為何很多宣教士甘願放棄安逸的生活,在遙遠的他鄉忍受苦難,甚至捨棄性命?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踏上這樣的道路,因對世人來說,這是失敗和虛空的生活。但那樣的生活正是耶穌自己的生活,即惟一能贖回虛空的生活。
然而,信徒之所以能夠為主受苦或在逆境中信靠主,主要不是靠毅力,乃是靠主的愛。這麼說,信徒的捨己或虛己是以神的愛的充滿為前提,以神的愛的更大充滿為結果。神的愛的充滿是基督的靈住在信徒裏面的明證(羅5:5),所以,信徒的虛己本來是基督那能夠戰勝虛空的生命的展現。由此亦可知,信徒的虛己是神的虛己的結果;惟有當神的虛己與人的虛己相應,日光之下的虛空便被日光之上的愛所充滿、攻克。
總言之,神如何戰勝虛空?是通過進入虛空而利用虛空作為虛己之機,再以虛己戰勝虛空。這樣,神既已在基督裏以虛己戰勝虛空,與基督合一的信徒也就能以虛己做見證:他們在世上的勞苦並非枉然(林前15:58)。殊不知,通過虛己,虛空中的痛苦成為了神與人、人與人聯合的媒介。這樣,痛苦就開始被“贖回”了:虛空或痛苦被神使用來成全祂的美意,使信徒的整個生命變得更豐盛也更有意義(全文完)。
“道成肉身與虛空的人生”系列全部兩篇已連載完畢。作者戴永富博士為美國Biola大學中華神學研究中心主任,創欣神學院訪問研究教授。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