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和撒那”之呼求與稱頌

陳梓宜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一章1至11節

  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高聲歡呼:

“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而來的那一位配受稱頌!在至高之處,和散那!”(太21:9)

  這句頌讚之“和散那”和“奉主名而來的那一位配受稱頌”來自詩篇第一百一十八篇25和26節。這首詩一方面讚美耶和華的拯救:“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祂也成為我的拯救!在義人的帳篷裏,有歡呼勝利的聲音: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詩118:14-15)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拯救是來自耶和華,以色列人也持續向祂呼求:“耶和華啊!求你施行拯救!”(詩118:25)“求你施行拯救”一句的音譯,就是“和撒那”(註一)。

  在馬太福音的記載中,“和散那”的讚美歸於“大衛之子”;“大衛之子”這名號與耶穌兩方面的工作緊緊相連:祂醫治世人的疾病痛苦,帶來赦罪的救恩。

大衛之子的憐憫醫治

  在馬太筆下,大衛之子耶穌是一位充滿憐憫的主,施行醫治,帶來拯救。耶穌騎驢進城時,“全城轟動,人都問:‘這個人是誰?’群眾說:‘這就是那位先知耶穌,是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的。’”(太21:10-11)讚美耶穌的群眾說耶穌來自加利利,使人想起祂在加利利的工作:

耶穌走遍全加利利,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到處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民間各樣疾痛和各種病患。祂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敘利亞,人們就把一切有病的人…都帶到祂面前,祂就治好了他們。(太4:23-24)

  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和教導,同時關懷遭受各樣疾痛和病患困擾的人,醫好他們。在馬太福音有關耶穌醫治的敘事中,“大衛之子”這名號多次出現(太9:27,12:23,15:22,20:30-31)。例如瞎子們向耶穌呼求:“大衛之子,可憐我們吧!”(太9:27)還有那個迦南婦人向耶穌呼求:“主啊,大衛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鬼纏得很慘!”(太15:22)“主啊,可憐我吧”這呼求在詩篇中多次出現(即“耶和華啊,求你恩待我”;詩6:2,9:13,31:9,41:4等);這反映大衛之子耶穌就是那位願意向人施恩的主,是人在患難無助中的倚靠,能夠拯救和幫助一切向祂求告的人。祂開了瞎子的眼睛,醫好了那個迦南婦人的女兒;凡到祂面前去求祂幫助的病人,祂都治好了(太4:24;12:14)。

  耶穌憐恤病人身心的痛苦,醫好他們;但祂對人的救助不僅於此。在主要記載耶穌醫治的敘事段落中(八至九章),馬太說明“這是要應驗主藉着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他親手拿去我們的病患,擔當我們的疾痛”(太8:27)。這話引自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節,當中的“他”不但親手拿去我們的病患,擔當我們的疾痛,而且“因我們的過犯被刺透,因我們的罪責被壓傷;他承擔了刑罰,使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就得以痊癒。…耶和華卻把我們所有人的罪責,都歸在他身上”(賽53:5-6)。大衛之子耶穌不但除去人們的病患疾痛;祂來到世上,是要進入耶路撒冷為世人受苦,帶來赦罪的救恩。

基督君王之流血拯救

  馬太福音一開始就強調耶穌基督是“大衛之子”(太1:1);列出耶穌的家譜後,就記載天使吩咐約瑟要為馬利亞所生的兒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子民從他們的罪中拯救出來”(太1:21)。當門徒認出耶穌就是基督之後,耶穌便明言祂“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那些長老、祭司長和經學家手下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太16:21)。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詳細指示兩個門徒為祂牽來驢兒(太21:1-3),門徒依言照辦,遇見的情況與耶穌所講的完全吻合。為何主耶穌要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是為了應驗一段有關君王的預言(太21:4-5),記載於撒迦利亞書:

女兒錫安,盡情喜樂吧!女兒耶路撒冷,歡呼吧!看哪,你的王要到你這裏來了!他是公義的,是得勝的,是謙和的,騎着驢,騎着少壯公驢,就是母驢所生的驢兒。(亞9:9)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表明祂就是這段預言所說的君王。當時群眾的反應顯示他們也認為耶穌是先知預言的彌賽亞君王。他們將衣服鋪在路上,又把棕棗樹葉拿來鋪在路上(太21:8;約12:13),這些都是對君王的尊敬和擁護。他們向耶穌歡呼“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而來的那一位配受稱頌!”,期待大衛王國的復興。

  但撒迦利亞書的預言有更深層的意義,這意義反映於耶穌之後幾天在耶路撒冷所做的事。撒迦利亞書預言耶路撒冷的君王要騎着驢兒駕臨,接着就說:

我要從以法蓮除掉戰車,從耶路撒冷除掉戰馬。爭戰的弓將被除掉,他要向列國宣講和平。…而你,錫安啊,因我與你立約的血,我要從無水的地牢裏釋放你被囚的人們。(亞9:10-11)

  耶和華神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以色列人是神立約的子民。那位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君王要為神的子民帶來和平和釋放,是因為“我與你立約的血”。神記念以色列人是祂立約的子民,因此差派祂的兒子耶穌來拯救他們。這位來到耶路撒冷的君王彌賽亞,正是以“立約的血”帶來拯救。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舉起杯,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而流,好讓罪得赦免。”(太26:28)主耶穌來到世上是“要捨命,作許多人的贖價”(太20:28);祂騎着驢兒來到耶路撒冷,要用祂“立約的血”使被擄被囚的得着釋放:祂捨命流血,把世人從罪惡和死亡之中拯救出來。

  不過,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門徒和以色列人並未完全明白這件事的意義。雖然他們在那一刻向耶穌歡呼,但接下來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情就顯示出他們對耶穌的尊敬和擁護完全消失;這也使我們反思自己是如何跟隨主的。

向主歡呼並堅定跟隨

  上文提及“和散那!奉主名而來的那一位配受稱頌!”是出於詩篇第一百一十八篇的詩句。當時人們熟悉這詩篇,甚至使用當中的詩句向耶穌歡呼。但諷刺的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在聖殿中就用同一首詩的詩句來說明祂如何被以色列拒絕。耶穌說了一個葡萄園主與佃戶的比喻(太21:33-46),比喻中的佃戶不肯按時交果子,每當園主差派僕人去收果子,那些佃戶都不肯交果子,還把園主的僕人打到重傷。到最後,園主派他的兒子去收果子,那些佃戶就殺死園主的兒子。說畢比喻,主耶穌即引用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2至23節來指出祂就是那塊“建造者們撇棄的石頭”(太21:42)。幾日後猶太人的領袖就捉拿耶穌,鞭打祂,侮辱祂,然後交給彼拉多;群眾見到這個情況,也不再向耶穌“高呼”(κράζω,太21:9)“和撒那”,而是“大叫”(同樣是κράζω,太27:23):“把他釘上十字架!”

  耶穌的門徒又如何?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有些門徒在前面為祂開路,有些門徒在後面緊緊跟隨,一邊走,一邊歡呼。但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的時候,“所有門徒都離棄祂逃跑了”(太26:56)。

  讀着這些記載,真教人感到難過:怎麼幾天前還在向耶穌歡呼,竟然那麼快就棄絕耶穌?門徒之前還緊緊地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竟然幾天後就全都離棄主逃跑了?

  如果我們當時在場,又會如何?我們是如何跟隨主的?是見到榮耀和福樂就稱頌祂跟隨祂,而一旦見到羞辱和苦難就發怨言離棄祂逃跑了嗎?但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目的就是要背起祂的十字架,承受羞辱和死亡。教會自古以來有“棕枝主日”(Palm Sunday)的節期傳統,重溫聖經所記耶穌騎驢進城的情節。有些信徒會拿着用棕棗樹葉編織的十字架(Palm Cross)來記念;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標誌着人們在棕枝主日對耶穌基督的歡呼歌頌—祂是拯救我們的主;而它是一個十字架,就同時說明,我們對耶穌基督的崇敬、愛戴和擁護,正是因為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當中包括為了拯救我們而受羞辱和被釘十字架。復活與十架是分不開的;我們跟隨主耶穌,與主耶穌同享復活的生命和榮耀,但同時是與主耶穌一同在世上受苦受辱。基督徒的人生,是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人生。

  昔日,群眾歡呼“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卻不知道基督的拯救是藉着受死和復活來把他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今日,我們明白了耶穌是那位醫治我們疾病、背負我們罪孽的大衛之子,就讓我們向祂高呼“和散那”,一方面頌讚祂的救恩,一方面表達對祂的信靠,呼求祂施恩幫助。更重要的是,每次歡唱“和撒那”的時候,總不忘記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真正意義;每次敬拜讚美神的時候,不至只顧盡情歡呼而忽略了所歌頌的到底是誰。但願我們不但因着賜給我們的救恩和榮耀福樂而歡呼歌頌主耶穌,而且也在各樣挑戰、迫害,甚至是受羞辱的情況下仍然緊緊跟隨那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的主耶穌,擁戴這位為我們戴上荊棘冠冕的君王。

  • (註一)“求你施行拯救”原文הוֹשִׁיעָה נָּא = הוֹשַׁע נָא,音譯ὡσαννά“和撒那”。Joel Marcus, Mark 8–16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74.

 

作者為金燈台出版社總幹事兼總編輯。本文的經文錄自《環球聖經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