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永存盼望

黃志倫

經文: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

 

耶和華使被擄的人歸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在作夢的人。
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耶和華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像南地的河水復流一樣。
那些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那帶着種子流着淚出去撒種的,必帶着禾捆歡呼快樂地回來。(詩126:1-6)

  我們在教會裏所教導的,與人們在外面社會所感受的,會否是兩個世界?外面的環境是詐,教會講的卻是恩;外面的環境是戰爭、艱難、詐騙,我們講的是愛心、平安、滿足。是否我們的信仰不切實際?是否我們的教導與生活脫節?其實,聖經的教導並非與生活實況格格不入,反而是那真正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實況的真理,是人們面對這個充滿迷惑和苦難的時代的指引和把握。

  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位於上行之詩第二階段(十五篇上行之詩的中間五篇)的第二篇,表達信仰生命漸漸進入成熟的表現。人要如何面對時代的衝擊和挑戰?信仰如何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指引和把握?這首詩用了被擄和流淚撒種這兩個困境來表達:無論在國家敗落或個人艱苦中,上帝的子民都永存盼望。

一.兩個惡劣的環境

  詩中第一個畫面是“被擄”(1節)。在主前586年,猶大國陷落,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群屬上帝的百姓,遭遇國破家亡,落在敵人手上。第二個畫面也是個不理想的環境:流淚撒種(5節)。就算我們不是農夫,也曉得撒種是費力的勞作,烈日當空,汗流浹背。而撒種之後能不能順利收成,無人能有十足把握。有解經者認為,這詩所說的“流淚撒種”可能是形容在荒年時的撒種。荒年,就是很少收成,甚至是沒有收成的日子。在這種環境,可想而知甚麼是流着淚水去撒種,因為真不知道撒出去的種子是否能種出甚麼來。這是一個生活極度困難的畫面。

  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是一首上行之詩;這時候詩人已經上到耶路撒冷在聖殿裏敬拜上帝。在這敬拜上帝的時刻,上行的以色列人把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恥辱、國家的衰敗、個人生活的辛苦掙扎等表述出來。重述這些不開心的事,是要表達一種信心:雖然在民族歷史和個人生活中經歷過非常困難的時期,但此時此刻仍然可以進到聖殿敬拜上帝,這就說明了,即使人生會有國家衰敗或生活荒年這些現實,但我們仍然可以面對明天。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個在山上修道的信仰,而是有血有肉地活在人群中,就像主耶穌一樣,道成肉身,住在人群中,面對世界一切風暴和挑戰。如果我們認為跟隨主的生活是只有榮耀,只有福樂,只有神蹟,沒有衰敗,沒有苦難,那麼我們就會像當年的彼得,看見耶穌要上十字架時就不能接受,甚至否定信仰,說自己不是跟耶穌一夥!而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就讓信徒看見人生實況,叫我們勇於面對,承認自己是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這個世界,國家的衰敗或個人的生活困境等事情都會繼續發生,而且也會發生在信主之人身上。上行的以色列人讓我們看到的,不是要逃避這個世界,不是否定這些困難的存在,而是讓我們看見,因着信仰,上帝的子民在生活中永存盼望,因為知道我們的上帝在其中。

 二.永存盼望

  成熟屬靈生命的表現是:永遠帶着盼望。雖然曾經被擄,曾經流淚撒種,但期盼終有一天會從被擄之地歸回,終有一天我們要歡呼收割:“滿口喜笑,滿舌歡呼”(2節);“我們就歡喜”(3節);“必歡呼收割”(5節);“必帶着禾捆歡呼快樂地回來”(6節)。詩人的心情是:沒有任何環境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沒有任何狀況能使我們失去對上帝的信靠和盼望。縱使是在被擄和流淚的環境,我們仍存盼望,因為知道耶和華上帝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這些艱難的過程中,上帝也在其中。

  留意這首詩的結構所表達的信息:雖然環境極度惡劣,但耶和華上帝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其中。是“耶和華”使被擄的歸回(1節);是“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2-3節)。所以詩人禱告:“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那些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4-5節)無論環境如何,因為上帝都在其中,我們就永存盼望,最後必能勝利歡呼。這就是信仰與生活的結合:信仰不是與實際生活脫節的,而是緊密地連接一起不可分開。七十年的被擄生活如何挨過?就是永存盼望。雖然是在另外一個國家生活,被另一種語言和文化包圍,活在信奉別神的人群中,但以色列人在這種環境沒有失去信仰,他們的心一直向着上帝,永存盼望。即便是在我這一代還未等到,但我相信我的下一代必會看到上帝的作為,因為我知道耶和華上帝在其中,上帝是知道的,祂正在掌權。雖然現在是流淚撒種,但我相信有一天要歡呼收割。

  永存盼望,因為知道上帝在其中。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能像詩人一樣流露出這樣的生命表現?雖然今天世界充滿各種不法的事,但既然知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裏,就讓我們不是祈求要逃避現實的世界,而是求主讓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永存盼望,相信被擄的有一天要歸回,流淚撒種的有一天要歡呼收割。我們不是被惡劣的環境擊垮,而是永存盼望,站立得穩。

  聖經早已形容這末世的時代是極度敗壞的苦難時代。國攻打國,民攻打民,到處有饑荒、地震(太24:7);人們不喜歡真理,違背父母,忘恩負義(提後3:1-2)。當生活的環境越是如此,我們就越要知道,這世代極度需要明白上帝的掌權,是一個極度需要盼望的時代。在每年世人狂歡慶祝聖誕節的時候,就讓我們再次宣告:主耶穌降世為人是要把我們從中罪惡中拯救出來,祂的名稱為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不是將來在天上才與我們同在,而是在今天這惡劣的環境中已與我們同在。這是福音,是永遠帶着盼望的基督教信仰。難怪彼得說:“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是應當稱頌的。祂照着自己的大憐憫,藉着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永活的盼望。”(彼前1:3)又說:“親愛的,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好像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既然在基督的受苦上有分,就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可以歡喜快樂。”(彼後4:12-13)耶穌已從死裏復活,因此,我們在世上遇到苦難不要以為奇怪,卻要明白在耶穌基督裏是有永遠的盼望。流淚撒種的,要歡呼收割!讓我們作上行的信徒,無論環境如何,都帶着盼望不斷前行,擁有綻放能力的生命,過一個贏得世界的生活。

 三.見證福音的能力

  “那時列國中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詩126:2)當列國的人看見以色列人如何在被擄後過了數十年依然帶着盼望等候歸回的日子,當他們看見以色列人如何在沒有收成的荒年還是帶着盼望等候收割的日子,他們就明白是耶和華上帝為以色列人行了大事。這就是信仰和生活結合的生命表現,讓自己的生命充滿見證,過一個有感染力的人生,贏得世界。

  今天,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在觀看,看我們是怎樣在困難的生活中依然能夠不停止地帶着盼望面對每一天。跟隨上帝的人的生命遭遇,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感到有興趣觀看的。在挪亞的時代,大家都在觀看,挪亞帶着信心和盼望建造方舟,到底挪亞所說的洪水是否真的會來到?在摩西的時代,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在觀看,摩西帶着信心和盼望面對法老的結果將會如何?當我們的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刻,周圍的人也一樣在觀看,到底這事後續如何?

  同樣地,有很多人正在看着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用成熟的屬靈生命去告訴他們:我的信仰不是禮拜天的信仰,而是每一天的信仰。雖然我不知道明天如何,不知道身體的病痛會不會離開,不知道目前的難題是否會得到解決,但我還是帶着盼望和把握面對明天,因為知道上帝在其中。但願世人看到我們的生命就明白:是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讓我們都做個上行的信徒,活出成熟的屬靈生命,讓身邊的人看見基督教信仰不是擺在橱窗裏的鑽石,而是放在燈台照亮世上的人,讓活在苦難世代中的人們得到真理的光照。求主幫助我們,無論環境如何,因為知道上帝在其中,就永存盼望。

 

作者黃志倫牧師為新加坡長老會恩澤堂主理牧師。本文是作者的講章摘錄。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