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基督比喻選讀

你是哪一種土壤?

葉福成

 

經文:路加福音第八章4至15節

  有人建議:撒種的比喻應當改稱土地的比喻,因為這比喻的焦點在於土地或聆聽者,而非播種的人。相同的兩個因素是播種者和種子,而不同的是土地,或是聽者的反應。四種不同的土地產生了三種結果:像堅硬的土地(frozen ground)的聽眾;半途而廢(futile ground)的聽眾;能開花結果(fertile ground)的聽眾。

  “信徒”(believer),“慕道者”(seeker)和“不信的”(unbeliever)有甚麼分別?我們如何曉得一個人的靈命是否真誠和成長?為甚麼有些人的信仰會停滯不前,發育不良,甚至是被扼殺?

熱切追求,渴慕真道

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裏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路八:4-5)
“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路八:11-12)

  掉在路旁的種子像堅硬的土地一樣,是叫賣不實承諾的人。耶穌在傳道的時候,許多人聚集聽道,環繞擁擠着耶穌,甚至眾人就從各城裏步行跟隨耶穌(4節)。但許多人前來的原因與動機都是錯誤的。

  這個比喻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和馬可福音第四章裏也有記載,而路加福音特別強調種子在被飛鳥吃掉前,被人踐踏過。川流不息的行人和繁忙的交通,都注定了種子的下場與命運。它們生存的機會不是渺茫,而是沒有可能,因為種子很快就會被壓碎和弄平。它們很快會成為野獸的美餐;如果鳥兒沒有飛來吃掉它們,蛇蟲鼠蟻也會徹底的清理。

  有些人來教會是為了收集資料而不是聽道,他們來教會卻不是來敬拜神,他們持續尋求卻找不着,他們有興趣但卻不受感動;他們不領會神的話語,對主的道不感扎心,也沒有蒙恩的生命。魔鬼不願意非信徒決志信主,屬於耶穌。魔鬼喜歡他們一腳在教會內,另一腳在教會外;左耳入,右耳出;人在,心卻不在。在他們還沒信主,認罪和蒙拯救之前,魔鬼就成功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

勝過考驗,竭力堅忍

“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着滋潤。”(路八:6)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路八:13)

  掉在磐石上和荊棘裏的種子,代表那些聽眾雖有前途和希望,但是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這些人對信仰不認真,信心沒有根基,容易跌倒—受不了高溫,高壓與反抗。

  根據馬太福音第十三章5節和馬可福音第四章5節的說明,掉在磐石是落在淺石頭地上,根本沒有根或水。這些種子不僅沒有澆水,甚至連霧水也沒有(6節)。這是聖經希臘原文裏,唯一一次用到“滋潤”這個單詞。沒有水,植物即使是仙人掌,也只有死路一條。

  落在磐石上的種子,代表遇見試煉就退後的人。這些聽眾徒有與弟兄姊妹之間的熱切情誼,在個人的信仰上卻沒有根基。因此,在試煉來臨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就會動搖,熱心逐漸消失。他們高潮的時候,衝上雲霄;低落的時候,下到最深之處一蹶不振。不幸的是,他們的低落比他們的高潮更嚴重而明顯。“試煉”(13節)這詞翻譯得不標準,希臘文是用“誘惑”,表達出其帶有威脅和危險的性質。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用了更清楚的詞代替此“誘惑”一詞—“患難”和“逼迫”(太一三:21;可四:17)。“苦難”是外界的壓力,而“逼迫”是內心的掙扎。

  這些種子在受誘惑的時候,不是“退後”這麼簡單(13節),而是“走開”,“離開”或是“離去”。同樣的希臘詞,也用來描述亞拿沒有離開聖殿的情況(路二:37),以及魔鬼無法誘惑耶穌之後,就離開祂(路四:13)。有些人天真地以為信主是美麗玫瑰的生活,在他們發現花兒帶刺的那一刻,便立即轉身而去。

  另外一種未能發揮自己潛能的種子,是那些落在荊棘或雜草裏的種子。荊棘就是雜草: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路八:7)
“那落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路八:14)

  使未改變的慕道者之生命被擠住的三樣東西是:思慮(anxiety),錢財(affluence)與宴樂(amusement)。落在荊棘裏的種子被今生的思慮(14節),生活的煩惱和人生的焦慮給擠住了。這種人總是過分的擔心。有一句古諺說:“焦慮使一個老人沈重地彎着頭,以為自己擔着的羽毛是一堆沈重的鉛。”在他們的生命中,內心的焦慮比現實更恐怖。

  另一種人被錢財擠住了(14節),按着馬太福音第十三章22節和馬可福音第四章19節的話說,就是富有或是錢財的迷惑。“迷惑”在希臘文是幻覺的意思。投靠錢財就像追逐海市蜃樓,如履薄冰。

  第三種擠住信徒的是宴樂(14節),或是希臘文“hedone”,是享樂主義(hedonism)一詞的根源。這些人以追求享樂作為人生最高的樂趣。馬可福音第四章19節用了另外一種說法:“別樣的私慾進來”。這種人沉淪在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好萊塢式的夜生活和拉斯維加斯式燈紅酒綠的人生裏。

  思慮,錢財和宴樂並不能讓一個人成熟(14節)。希臘文裏“成熟”只在路加福音裏出現過,它源自希臘文的兩個詞:“擔當”和“終點”。成熟意味着對事務要一直擔當到終點,不能半途而廢。可悲的是,思慮,錢財和宴樂並非減緩一個人的成長;而是使成長受到阻滯或壓抑,以至停頓與窒息。

  雜草長在不該出現的地方,並擠住農作物。擠住比壓住更甚,它意味着溺斃和殺戮。聖經裏用了同樣的詞形容那群闖下山崖投在湖裏淹死的豬(路八:33)。雜草奪去了植物的陽光,水,養分,生存空間。對待它們只有用鐮刀,鋤頭,剪草機,化學藥物或放火,去拔掉,鏟走,噴死或燒毀它們。

紮根沃土,開花結果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八:8)
“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着結實。”(路八:15)

  最後這種土地,是肥沃的土地,代表有豐盛收穫的人。他們是不同凡響的土地,能使種子茁壯的成長,是園丁的驕傲。其實,教會不缺乏出席聚會的人,而缺少了“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真誠聽道的人。

  “聽”在這個比喻裏多次出現(路八:8,10,12,13,14,15節)。真誠的傾聽才能守成(持守),同時會帶來豐富的收穫。“持守”意味執着不移地保持,不偏不倚地堅守(來一○:23)。一個人知道多少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道在心裏,且能影響生命,在生活中表現出來。

  當基督徒聆聽神話語的時候,應有合宜的態度,傾聽的耳朵,謙虛的心思。不幸的是,很多人聽道聽到厭煩的地步,認為自己只不過在聽演講,認為自己以前都聽過了,甚至知道牧師接下來要講甚麼。最驚訝的是,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成長的責任是在於聆聽的人,而不是在於播種的人;是聽者負責結果子。“結果子”意味着行為的改變和生命的更新。

  結果子雖難,卻值得等待。樹木要經過幾年才會開始結果(桃樹需時二年,蘋果樹需時三年,梨樹需時四年),但美好的收成會持續二十到五十年之久。

結語

  你是哪一種土壤?你是否有被神話語改變的經歷?
  魔鬼喜歡信徒成為不會成長且要求甚多的屬靈植物人。你是不是“真心真意的好土”?你吸收多少神的話語?你是否扎根於神的話語中?你是否領受和相信神的話,能相當程度地持守真道,並在合適的時候結果子?在你的生活中有些甚麼是會破壞適當的吸收,阻斷正常的成長,腐化美好的行為?古話說:“最好的種樹時機是在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何不就從現在開始植根和結果呢?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五四期 2011.7
作者葉福成牧師為香港中華神學院碩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