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一個有人高興有人愁的節日。但高興也好憂愁也罷,過中秋已銘刻在華人的骨髓裏,重要無比。細看一下唐詩宋詞的中秋名句,似乎憂愁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對着一輪明月,所發出的感嘆,不是離愁就是別恨,甚至產生了上天找下地尋的哲學大問題。
隨手拈來幾句,嘗試替古人排憂解難,不亦樂乎!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都是在問同一個問題:宇宙是怎麼來的?人是啥時候有的?聖經開卷第一句話就是答案:“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所以,月亮是上帝造的。上帝把宇宙萬物都造完後,就說,要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讓人來管理這個世界。所以,那時候就有了人。因此,最先在江畔看見月亮的人是亞當和夏娃。第一個月圓夜,亞當和夏娃兩情相悅,柔情似水,披星戴月地在伊甸園裏傾心吐意,浪漫加寫意!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個月圓夜,夏娃聽從了古蛇的引誘,又引誘亞當吃了上帝不准他們吃的禁果,犯罪了,墮落了……第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夫妻反目,彼此看對方不順眼,人還在,心卻相隔萬里,他們終於嘗到了親密關係中無法接近的別離之苦。
試看,唐詩宋詞中,月圓夜的感嘆,一概都離不開“離愁”兩字。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張若虛的“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千百年來,這些詩句勾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離愁別恨”,直接把自己的“愛恨情仇”代入了詩句當中,才有了中秋節全世界華人對着月亮發呆的悲壯場面(真的很悲壯,人前吃月餅歡笑,人後舉杯子灑淚的事兒,大家都心知肚明呢)。
這是人類犯罪之後無法避免的“離愁別恨”!離開了上帝,人與人也無法親近,無論是相見還是不見,都揮不去憂愁;告別了上帝,人與人也無法溝通,無論說話還是無語,都趕不走心塞。
蘇軾看着明月,想到了天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很想去天上,估計那裏沒有地上的煩惱?但他又很害怕,那裏太陌生,誰也不認識,太寂寞了!是的,如果在天上,誰也不認識,去不去也就罷了,真的高處不勝寒啊!但聖經告訴我們,“信耶穌,得永生”,基督徒死後上天堂是一件確定的事情。不過,最重點的不是天堂有多好,天堂有多美,而是天堂有愛我們的上帝在那裏!話又說回來,若蘇軾真的想去天上宮闕,他找得到路徑嗎?
蘇軾轉念一想,小聰明來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生苦短,跳個舞吧,一虛一實,還是眼見為實吧,天堂的事情太遙遠了,還是人間好啊!這確實是很多人的想法。不過,地上的生活也不那麼理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月亮也太欺負人了,明亮亮地直盯着無數失眠的人!心中有事,睡不着啊!
來個美好的心願吧,“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幸的是,人人都有一死,真的無法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怎樣呢?總有一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遺骨還在,魂歸何處呢?
容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嫦娥下不了凡,下凡了也跟你沒關係。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卻從天上降臨人間了!為甚麼?因為要打通天地線,給人類開闢一條能上天的路!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聖經約翰福音14:6)
明月幾時有?上帝創造了!今年中秋節,觀賞一輪明月,頌讚天上之神。信靠主耶穌,與天父上帝和好,無論圓月彎月,無論陰晴圓缺,人生不再糾結。(杜嘉)
金燈臺活頁刊第191期 2017.9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人生無常,我們不能把握明天,也不知道明天如何。但上帝讓我們知道,明天之後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人最可怕的不是發現自己是一個帶着過錯的罪人,而是發現自己在黑暗裏(在罪中)沒有改變的能力與盼望...
當你靜下來的時候,為何會覺得忐忑不安?...
有些歌曲和廣告鼓勵人們“明天會更好”,播送正能量。聖經則告訴我們,神掌管明天...
如果沒有愛,人無論在其他方面如何優秀,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甚麼是愛呢?...
為甚麼需要悔改?聖經所講的“悔改”,是甚麼意思?...
無神信仰說沒有神,無神論者用自己的理念否定神。但神會否因為這種理念而不存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