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書讀經講義



二.原因(2:2)

“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裏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2:2)

  保羅為甚麼要再上耶路撒冷去?他的動機可以作一切事奉主之人的榜樣。他說:“我是奉啟示上去的”,信徒行事的原則不是憑自己的喜歡,乃是憑神的指示和引導。保羅正是這樣。神啟示他、引導他,他便依着神的指引而上耶路撒冷去。他教訓以弗所信徒:“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弗5:20),在此便看見他自己怎樣奉神的旨意行事。

  按使徒行傳十五章的記載,保羅這次上耶路撒冷,也是為真理的辯護而去。當時那種為真理爭辯的需要,可能就是神啟示他應當上耶路撒冷的方法之一。那時有些主張基督徒必須受割禮的人到安提阿,聲稱信徒“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保羅和巴拿巴與他們大大爭辯,終而上耶路撒冷取決於眾使徒。

  另有解經者以為本處所記,不是指徒十五章之事,乃是指徒十一章29至30節,及十二章25節之事,即在革老丟年間發生饑荒,保羅、巴拿巴帶着外邦信徒的捐項上耶路撒冷的那一次(參聖經新譯,證道出版社出版)。

  保羅雖然不是喜歡與人生事的人,但在真理方面卻常與人爭辯。這不是因為他自己好勝心切,乃是為使真理得以保存,因他所爭辯的都是關係福音的基本要道。他所傳“因信稱義”的道,最易引起當時人之反對,然而這救恩的基本真理,正是我們今日所需要辯護、不容損害的真理。對於個人的逼迫或毀謗,保羅“寧可讓步”(羅12:19),但在憑恩典得救的真理上,他卻絕不退讓妥協。

  “奉啟示上去的…”顯明他此去是出於裏面的感動和引導;而為真理的爭辯,是環境上的需要。這兩方面的因素,使他認為應當上耶路撒冷去,以便在眾使徒之前,對這重大的問題作一項公決,對於以後傳福音的工作十分有利。這樣,環境的需要和他內心的感動互相配合,使他清楚知道,這次上耶路撒冷的行程是神的旨意。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以外,他也要藉着這個機會,向猶太信徒見證主的恩典主如何藉着他拯救許多外邦人的靈魂。按徒十五章3節的記載:“於是教會送他們起行,他們經過腓尼基、撒瑪利亞,隨處傳說外邦人歸主的事,叫眾弟兄都甚歡喜”與本章“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互相對照,顯見他此行已充分利用見證主恩的機會,隨時堅固、幫助、激勵信徒在真道上站穩,沒有虛耗任何時間或行程。

  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雖然並不乞求人的讚許或支持,但他卻樂意讓人知道神怎樣向外邦人施恩,讓猶太信徒也能得知神恩典的豐厚,分享屬靈的喜樂。

  另一方面,這些事實的報告足以證明外邦人能像猶太信徒一樣因信基督得救,無須先受割禮(等於入猶太藉),這乃是神的旨意。否則,這專向外邦人傳道的保羅,他的工作怎麼能有這麼好的果效,又得着神這麼大的賜福?

  “所傳的福音”說明保羅向猶太信徒所報告的,不是他自己的才幹與勇敢,乃是神的福音,在那些沒有神的外邦人中所發生的果效。顯然保羅不但很會傳道,也很會報告工作,使人從他的報告中看見神的恩典而大受激勵。

  “卻是背地裏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這些有名望的人大概是當時猶太信徒中有地位的人,包括使徒在內。按下文第6節末說:“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甚麼”,緊接着第7節卻說:“反倒看見了主託我傳福音…正如託彼得…”似乎暗示彼得是在有名望的人之列。況且保羅在此既未指明“有名望的人”是誰,諒必是當時信徒所共知的人物了。但若以為這“有名望的人”是指加拉太教會中傳割禮的人,是較難取信於人的。“背地裏”原文 idian 意即私下的,或僻靜的。在路加九章10節譯“暗暗的”,太十四章13節譯作“獨自”。保羅為甚麼要私下向有名望的人陳述?這“私下”大概不含壞的意思,而只是說明是在一種非公開性的、圈內的,只向比較有程度的人,作較親切的交通之下述說的意思。

  “唯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他向耶路撒冷弟兄陳述在外邦傳道之情形,目的是為要證明外邦人可以不必受割禮得救。這件事極為重要,他唯恐耶路撒冷的弟兄對於外邦信徒可以不受割禮而因信稱義仍有所疑惑,那麼,他就自認是徒然奔跑了在促使耶路撒冷的弟兄們了解外邦信徒一樣可以因信稱義的事上,他完全失敗了!

  “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美國新標準譯本作 might be running, or had run, in vain。

著者:陳終道牧師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