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作忠心的福音管家

林增聲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四章

  哥林多教會出現嚴重的結黨紛爭,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用了“管家”的比喻來處理他們三個靈命問題,並且教導我們如何作忠心的福音管家。

一.不要論斷,要多體恤(1-6節)

  哥林多信徒的第一個靈命問題是“論斷”。保羅在第四章開宗明義地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1節)這暗示當時哥林多教會,不知道保羅是基督的“執事”(servant, ὑπηρέτης)和“管家”(stewards, οἰκονόμος);保羅透過“管家”這比喻,來糾正他們對保羅職事的誤解。
  在古代羅馬的貴族家裏,主人在眾多的奴隸中,會挑選一位最能幹和最忠心的,委任他為管家,負責管理整個家族大小的事務。保羅在此強調他是“神奧祕事的管家”,這“奧祕事”泛指福音。換言之,保羅是被神呼召,以向神盡忠的態度,來作福音的管家,履行這傳揚福音的職責。
  保羅說自己不計較被人論斷,但為何他要用那麼多的篇幅來處理這件“極小的事”(3節)?從第6節就可知道當時的背景:“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拿這些事轉比自己和亞波羅。”“轉比”(apply, μετασχηματίζω)意指保羅將上文的管家比喻,“應用”在自己和亞波羅身上。原來除了保羅之外,還有亞波羅和彼得,也曾拜訪哥林多教會,其後教會分為四黨(一:12),其中以亞波羅黨的勢力最大,甚至公然論斷保羅!
  在人際關係中,關係越密切,就越多機會發生衝突;若不妥善處理分歧,便會造成兩個傷害:第一,從教會層面來說,彼此論斷最終會導致教會分裂,福音被人毀謗。第二,從個人層面來說,信徒若隨意論斷別人,他們的靈命就不能成長。在這裏,保羅集中處理個人層面的靈命問題:哥林多信徒將保羅與亞波羅相比,這是一個靈命不成熟的行為。他們“自高自大”,“貴重”亞波羅,“輕看”保羅;他們這論斷的行為,尤如分裂教會。
  在本段經文中,“論斷”(3節)和“判斷”(4節)在原文是同一個字(judge, ἀνακρίνω);和合本將第3節有關人向人的批評翻譯為“論斷”,第4節有關神向人的評價翻譯為“判斷”。其實,這兩節都是指某人站在審判者的地位,來審判別人的功過;但問題是,誰有資格成為別人的審判者?法官在法庭審理案件,是理所當然的;但論斷別人的人,卻成為別人的審判者,當別人表現達不到自己期望,就說別人的壞話,批評對方的不是,這是靈命不成熟的表現。
  保羅提醒信徒,不要在教會內耗,論斷各領袖的長短:“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5節)將來每一個信徒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求主使我們以他人為中心,學習尊重和體恤他人;應當用友善的態度,在合適時候澄清誤會,來修復關係,不再論斷別人。
  我們必須緊記:不要論斷,要多體恤,因我們要被神審判。

二.不要自誇,要多謙卑(7-13節)

  哥林多信徒的第二個靈命問題是“自誇”。“自誇”和“論斷”可算是孖生兄弟。人之所以論斷別人,是因為心中驕傲,看不起對方,因而論斷別人的不是。當我們追溯哥林多前書第一章26節,就知道哥林多人在信主前,有三個“不多”:“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雖然如此,神仍賜福教會,使信徒能“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一:5)。我們要問:為何這些福分卻成為信徒靈命成長的障礙,甚至引致結黨紛爭?原因很明顯:這些福分被據為己有。哥林多信徒雖然信了主,但卻驕傲自滿,以為自己的靈命高超,但實質卻仍停留在嬰孩階段(三:1)!
  在第7節,保羅連續反問他們三個問題,要喚醒信徒三件事:要將眼目轉向神,要知道一切恩典都是從神領受,要知道人若自誇就等同否認神的賜與。在第8節,保羅語氣變為強烈:“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保羅繼續在第9節用了“一台戲”的比喻,來嘲諷那些自滿的信徒。“一台戲”(spectacle, θέατρον)是指當時在羅馬鬥獸場所上演的一場劇,其情節是極其血腥和極不人道的。這些圓形劇場,表面作表演之用,但實質是一個鬥獸場。當羅馬軍兵凱旋回來時,得勝的將軍帶領軍兵入城,戰敗的俘虜會被安排在行列之末;在巡遊期間,這些戰俘不但會被人嘲笑和羞辱,而且當他們抵達鬥獸場時,就要與兇殘的野獸搏鬥,直到死地,藉此來娛樂觀眾。
  在這台最殘酷的戲中,誰是得勝的將軍?誰是戰敗的俘虜?從第7至9節我們得知兩件出人意表的事:(1)那得勝的將軍,竟然不是保羅,而是囂張驕傲的哥林多信徒,因為他們“作王了!”;(2)那戰敗的俘虜,竟然是保羅和使徒們,而且是神使他們成為戰俘:“神把我們使徒明明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
  保羅在此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觀。對哥林多信徒而言,他們認為信仰代表追求個人的權益,並且要透過自誇和論斷來抬高自己;但對保羅而言,信仰卻代表為主犧牲,並且要付代價跟從主。在第10至11節,保羅列舉了他在傳福音時遇到的六種危難:軟弱,被藐視,又飢又渴,赤身露體,挨打,沒有一定的住處;此外,在第12至13節,保羅用了三對平行句,來講出他如何回應這些苦難:“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
  當時的信徒或許不能理解,為何保羅面對咒罵,不但沒有還口或報復,反倒祝福,並善勸那毀謗他的人?對保羅而言,他清楚知道,除了忠心,還要以謙卑的態度,來作主的福音管家。我們常常以為謙卑代表被動和懦弱,或是自我貶低;但聖經教導的謙卑,卻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是一個靈命成熟的表現。若我們能學習耶穌基督的謙卑,我們就能有力量來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甚至願意為別人的好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
  我們必須緊記:不要自誇,要多謙卑,因為一切都是從神領受的。

三.不要羞愧,要被警戒(14-21節)

  哥林多信徒的第三個靈命問題是缺乏警戒。要成為一個忠心的福音管家,必須接受警戒,並且被主的愛挽回。正如保羅一樣,他雖然嚴厲地責備哥林多信徒,但為免他們誤會被羞辱,他的語氣由諷刺轉為溫柔,他的教導由責備轉為警戒:“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14節)
  保羅提醒哥林多信徒:“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15節)“師傅”是指當時一些有學識的年老奴僕,他們被主人委派,負責教導少主成才;保羅要哥林多信徒反省,他們可能有多位師傅,例如亞波羅和使徒彼得,但卻只有一位屬靈父親—保羅,因為他們是保羅用福音生出來的。
  這位屬靈父親,不忍心看見信徒仍然是屬靈嬰兒,所以在第16節請求他們“效法我”。許多父母都像司令官發號施令,要求兒女絕對遵照自己的吩咐;很少父母會像保羅,以身作則,以言教和身教,來讓兒女效法自己,藉此建立兒女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應當效法保羅,作忠心的福音管家,用忠心,謙卑和受苦的態度,來為福音作見證。
  在第20節,保羅警告那些論斷他的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意思是指信仰的力量不在乎某人的演說技巧,而是在乎他們的屬靈生命。保羅挑戰那些自高自大的信徒必須受警戒,並給他們兩條路:“你們願意我帶着刑杖到你們那裏去呢?還是要我存慈愛溫柔的心呢?”當我們犯錯時,神也會給我們兩個選擇:“刑杖”或“慈愛”。你會選擇哪一樣?
  我們必須緊記:不要羞愧,要被警戒,並被主的愛挽回。

  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靈命成長,懂得選擇天父的慈愛,以至能夠有自新的機會,不但不論斷,不自誇,並且能夠尊重人,體恤人,以及被主的愛來挽回;好讓我們在神的家中,能成為忠心的福音管家,履行基督耶穌的大使命,使別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

 

金燈臺活頁刊第178期 2015.7
作者林增聲先生為香港葵涌平安福音堂傳道人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