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從詩篇看悲喜交集的人生(二)

黃朱倫

 

  讀詩篇須產生一種人生透視,而其中一個必須的媒介,就是要從文體角度來讀。因此,我們必須對“哀歌”和“讚美詩”等等文體有所認識,否則就是還沒找到開門的鑰匙,根本無從進去。例如家譜,當我們讀創世記第五章的家譜時,必須從家譜的文學特色來解經,並要考慮其風格和目的是甚麼。若能了解家譜文學的特色,就能知道怎樣去分析家譜,這樣就能夠捕捉到焦距,其解經方法和解經結果自然就是正面的,而其教導也就正確。因此,經文的文體類別必須成為解經的一個主要考量。

  如果五卷詩篇代表詩人的人生五部曲,我們就可以嘗試從中尋找詩人如何透過文體和結構來表達個人的人生體會與透視,從而了解詩人五部曲的人生智慧。因此我們要一卷一卷按次序的分析,從每一卷不同文體的詩篇編排,來探討詩人對悲喜人生的體會、生命的掙扎和信仰的內涵。假如悲喜人生中沒有了君王詩、信靠詩和智慧詩,人生智慧就缺乏完整;我們每讀一篇不同文體的詩篇,就會對悲喜人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就能從詩篇來體會悲喜與我們人生的關係。君王詩和智慧詩描寫了詩人豐富的人生經歷,他從豐富的人生經歷中,體會更有深度的人生智慧,即以智慧透視人生。

一.第一部曲的整體結構和文體特色

  詩篇第一卷(1至41篇)的第一篇是智慧詩,第二篇是皇室詩,接下來三十九篇當中約十九篇是哀歌,而只有八篇是讚美詩和感恩詩。卷一的結尾(41篇)是一首君王詩。

  如果卷一的文體特色表達了詩人的人生經歷,那麼他的人生第一步充滿傷感和許多的悲情,並不好走。第一卷共有四十一篇詩,減掉扮演引言的頭兩篇詩篇,如果餘下三十九篇代表詩人三十九天的生活,而每一天由一首詩篇表達詩人當天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的話,就可見差不多每兩天就有一天是哀歌,也就是人生有一半的時間是哀歌,這是何等可悲的生活。每五天只有一天是喜樂的(第一卷只有八篇感恩讚美詩),人生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是快樂的,這種人生實在是充滿悲情,不容易度過。詩人是以甚麼心態來看待和詮釋個人的處境?我們可以從詩篇卷一的基本結構排列與詩歌文體類型略見端倪。

二.詩人的人生智慧:公義、慈愛與權能的神

  在詩篇第一和二篇之後,連續是好幾篇的哀歌,而哀歌在詩篇卷一之中竟然佔了差不多一半,可見人生許多時候似乎是多災多難;但卷一結尾的第四十一篇是一首充滿信心期待耶和華神眷顧的哀歌,內容叫人深得安慰與激勵,也帶來盼望。以下是較為詳細的分析。

  第一篇是智慧詩,以神的話為根本,處理神的智慧與公義,帶出義人與惡人的道路的對比。第二篇是君王詩,帶出神的君權與民間君權和“世上的君王”的對立;神是公義的神,全能的神。但從第三篇開始,連續是哀歌、哀歌、哀歌。一個確實跟隨主的信徒,面對着切身的信仰與經歷互相矛盾時,有何盼望?

  第一篇可說是整本詩篇的引言,引出了詩人的信念——那些喜愛和遵行耶和華律法的人,凡事都會順利,而且義人和惡人的道路與結局不同;但第三篇以後的內容卻恰恰相反,有一半是哀歌,似乎在否定第一篇的人生哲學。如果第一篇代表我們的神學人生觀,這樣編排是不是互相矛盾?神真的是公義的嗎?如果詩篇反映人生,那麼卷一就好像表達了義人的人生充滿哀情。為甚麼卷一是這樣編排的?又為何它的結束卻是頌歌(詩41:13)?而且五卷詩篇都是如此結尾。這裏似乎有些特性,使我們更想知道到底作者有甚麼目的。

  第一篇詩篇的人生前設是相信神一定會帶領我們的人生,也深信蒙神帶領的人生必定是一個有福的人生,故詩篇第一篇開頭的第一句話:有福的!而第二篇是皇室詩,皇室代表神掌管這個世界,即使世上的君王起來反抗,神都要掌管,而且指向彌賽亞——永遠的君王。詩人使我們看到耶和華是一位公義和擁有絕對權能,宇宙的君王,並且祂也是我們世人和個人的君王,要帶領我們的人生。可是,接下來一半的詩篇都是哀歌。如果詩篇反映人生,這樣會彼此矛盾嗎?蒙神帶領的人生真的是有福的人生嗎?神真的是統管萬有權能之君嗎?這樣的編排不是矛盾嗎?是湊巧嗎?也有可能不是湊巧啊!如果不是湊巧,那麼這樣的編排有甚麼意義?

  詩篇第一和二篇合起來,是以“有福的”為開始:“有福的人:不從惡人的計謀…”(詩1:1-2),以“有福的”為結束:“…凡是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詩2:12)可見這兩篇是一個整體(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聖經的編排裏,第一和二篇的第1節之前沒有小字,而接下來的第三篇和之後連續幾篇的第1節之前都有小字註明題旨和背景)。這兩篇作為全部詩篇的頭兩篇,是要告訴我們:一個屬神的人若要擁有有福的人生,惟有建基於神的話,且建基於神是統管宇宙全能與公義的君王;為祂而活,將一生交在祂的手裏,是最為有福的。詩人一生獻上自己,要遵行神的話,信靠這位神,遵守祂的律法,並且堅信他所事奉的這位神是公義的、全能的,祂的旨意必然成就!

  詩篇卷一的整體內容,雖然與扮演引言角色的第一和二篇似乎自相矛盾,使人信心動搖和充滿疑惑,但是詩人卻仍舊認定神,仍然不疑惑,充滿忍耐,堅忍到底。詩人在編排整卷詩篇時,刻意藉着最後一首詩篇和最後一節表達了他堅定的信念,表達了他的回應,而這也反映了哀歌題材所表達之希伯來人的信仰特色。

  詩篇卷一反映詩人經歷人生苦境,被敵人惡待,這在佔了整卷一半的哀歌中流露無遺。但是,詩人在卷一總結時仍然充滿信心和盼望:第四十一篇說到“使我永遠‘站’在你面前”(詩41:12),對比着第一篇“惡人必‘站立’不住”(詩1:5)。詩人仍然堅信神的公義與掌權,義人必得站立,他以頌歌讚美作為結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永遠直到永遠。阿們,阿們!”(詩41:13)詩人仍然毫無疑問的期待拯救,期待神恩待他,因此一開始就宣告他是有福的(詩41:1),這與第一卷的開頭第一句“有福的人”遙相呼應:

有福的人:不從惡人的計謀…(詩1:1-2)
關懷窮乏人的有福了…(詩41:1)

  詩人處在極度困苦的環境中,惡人和敵人存奸詐的心和用各種手段惡計來害他,而神似乎沒有聽到他的呼求,沒有看見他的苦情,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詩人在極其失望,甚至可能會遠離神的時刻,忽然間有一個信心的昇華,他繼續相信神,抓住神的聖約與信實:神絕不會離棄屬祂的子民,特別詩人是一個正直的人。因此,詩人堅信神的救恩快要臨到,神的公義就快要彰顯,惡人必被審判,那位所期待公義的君王(彌賽亞)快要顯現,於是詩人最終以讚美神的頌歌作為結束。

 

金燈臺活頁刊第184期 2016.7
作者黃朱倫牧師為本社總編輯。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