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得一:19-21)
拿俄米是以利米勒的妻子,與丈夫和二個兒子瑪倫和基連由伯利恆遷往摩押。丈夫死後,拿俄米與兒子們繼續住在摩押,兒子們長大後分別娶了摩押女子俄珥巴與路得。後來二個兒子也死了,留下拿俄米,俄珥巴和路得三個寡婦。
像今天許多移民外國的人,拿俄米一家移居摩押,不外為了尋找較好的環境。莫奈世上事,並不都照人心裏的計畫和盼望。拿俄米的遭遇,真是一言難盡。當她帶同媳婦路得返回老家伯利恆時,合城的人都驚訝,婦女們交頭接耳說:
“這不是拿俄米嗎?”
“啊!是拿俄米。但怎麼老成這個樣子,頭髮白了,那麼憔悴!”
其中有人說,是拿俄米!是拿俄米!於是走過來打招呼:“拿俄米啊,你回來了!”
拿俄米回答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拿俄米的回答顯出她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用新約的話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基督徒。她勇於面對現實,對自己的失敗一點不遮掩。我們常會為了面子,雖然做錯了,犯罪受神管教了,但仍是硬着頸項。拿俄米知道她和丈夫都走錯路,離開了應許地,走去不是神所賜福的摩押,以至今日落在這般苦境。既是如此,便叫我瑪拉吧,不必再遮蓋了,是我自己得罪了神,今日我該接受這個管教。
在拿俄米回答婦女們的話中,有兩次清楚說“全能者使我受苦”。 拿俄米知道她今天的遭遇是因當初夫妻倆沒有好好尋求神,一遇到問題便躲避;沒有站穩神兒女的立場,以為摩押路是活路,誰知是死路(箴一六:25)。
既是這樣,便叫我瑪拉吧,便讓我受苦吧。人生不是甜便是苦,是苦是甜都有神的允許,不值得大驚小怪;相反,學習感恩和順服。
拿俄米明白神不是賜福便是降禍。神不會隨便賜福,神也不會隨便降禍。既然神降禍與我,自必有祂的旨意;我願接受神這個決定,我也願為此反省,認罪悔改。請你們不必叫我拿俄米了,叫我瑪拉吧!
瑪拉是苦的意思,是當年祖宗們走曠野時因找不到水喝,大發怨言,以至遇到苦水(出一五:22-26)。當年耶和華藉摩西提醒他們,要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要留心聽神的誡命,要遵守神的律例。奈何祖宗們沒有把神的話放在心上,以至一直苦下去。拿俄米懊悔自己沒曾好好勸丈夫,提醒丈夫,摩押路不可走,摩押的地方─神所厭惡的地方不可去。拿俄米知道自己的錯,甘心接受神這個管教,不敢挺強,不敢不向神順服。
拿俄米的態度叫我們曉得,得福固可喜,遭禍也未必可悲。要緊是得福時不要趾高氣揚,忘記都是神的恩典;遭禍時也不必垂頭喪氣,以為人生就此完了。要記得神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來一二:10),要記得落在百般試煉中也要大喜樂(雅一:2)。這是人生,是每個活着的基督徒的人生。
拿俄米與婦女們說完了話,便帶着路得返回久別的老家。老家仍在那裏,門是壞了,牆角裏的油瓶早已沒有油,罈內也沒有麵。拿俄米牽緊着路得的手,對路得說,不要緊,我們有耶和華,我們有神。我們已回到祂的應許地,我們的神知道我們的需要(太六:32)。
在伯利恆中,拿俄米充滿着信心也充滿着盼望,她明白過去走錯路,她接受耶和華所降的禍─滿滿出去,空空回來。她和媳婦倆商量好了,家裏雖然一無所有,但外面正是割大麥的時候,應許地上到處是恩典。出去吧!到田間去,勇敢去,願耶和華與你同去。
路得出去,“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中,波阿斯也剛好“正”從城裏來到田間。這種巧合,完全不是偶然,是神的憐憫,也是神的安排。神等着拿俄米的回來(路一五:20-24),神悅納拿俄米從懊悔中“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林後七:11)。神也悅納路得對婆婆的順服和愛。神使她們婆媳走上了亨通順利,走上了神所預定的,將救恩帶到人間的道路(得四:21-22)。
拿俄米因懂得從背道的路回來,神便醫治她背道的病(何一四:4),叫她不但敢於面對事實,要人稱她瑪拉;也叫她有仁慈寬厚的心,為媳婦找幸福,對媳婦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
說着,便教路得再到波阿斯田間,在田裏過夜。看準波阿斯睡的地方,進去躺在他的腳下。
一個肯回頭尋求神的人,是一個把眼放在神身上的人。因為把眼放在神的身上,自自然然的,心中便想到別人的幸福,盼望媳婦得好處。
當然,拿俄米不可能知道那坐在高天的主,正在藉她串演祂在創世以前所預備的永世救恩的大喜劇,正如許多落在試煉中的人,從未想到神正藉他的遭遇完成祂的旨意。
當路得從波阿斯田間回來,把經過告訴拿俄米以後,拿俄米安慰她,叫她放心等候,等候波阿斯為她成就大事。
果然,大事成就了。經過了一切合情合理的手續,波阿斯娶了路得,從路得身上生俄備得。拿俄米歡喜到差點嘴也合不來,把孩子抱在懷中,抱得緊緊。鄰里親人都來祝福她,祝這孩子提起她的精神奉養她的老。
─馬太福音記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家譜,告訴世人,耶穌基督是亞伯拉罕後裔大衛的子孫。大衛是俄備得,就是拿俄米懷中抱得緊緊的這個俄備得的孫兒。
─拿俄米在天父家中,看着人類的救主,想起當年手中所抱的俄備得,也想起當年決心返回伯利恆時,可能熱淚盈眶。是感恩的淚,也是慶幸的淚。感恩是神使她懂得及早返回應許地,慶幸是因為當年勇於面對現實,請人不再叫她拿俄米,要叫她瑪拉。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三期 06.5
作者簡介:林治生牧師為和合本靈修聖經撰稿人
本文取材自該靈修聖經中的路得記。www.devotionalbible.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