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雖只用幾節聖經記錄當時教會的情形,已經將那種和諧,合一而相愛的生活,描寫得十分生動。“他們天天同心合意…”,然後“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他們是怎樣的同心合意呢﹖僅僅是彼此見面時握握手,講幾句好話,背地裏卻講壞話,這樣就叫同心麼﹖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同心合意,所以主才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假若他們的同心合意不是實在的,就不會有聖靈的同工,他們所增添的,恐怕不是得救的人數,而是掛名教友了!
他們怎能天天同心合意﹖他們有同一的生命在先,如果他們不都是神的兒女,怎能同心呢﹖猶大在十二個門徒之中,能否與其他十一個門徒同心呢﹖他可以和他們在一起,可以去同一個地方,可以在外表上與他們一同活動,但他根本從起初就不信耶穌,他有的是另一種生命,耶穌明明說他是魔鬼,這樣的人怎能與十一個門徒同心呢﹖所以一定要有相同的生命,才能夠同心。
十二個門徒在五旬節之前也不是全部同心的,他們自己中間也有些問題,他們豈不是常常爭論誰為大麼﹖主耶穌從沒有為他們安排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直到主耶穌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有兩個門徒急不及待了,就請母親出面對耶穌說,願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一個坐在你的右邊。到了耶穌替門徒洗腳的那個晚上,就是客西馬尼的晚上,他們仍在爭論誰為大。大概因主耶穌上十字架的時候越來越近,他們又不明白建立神國的意義,以為主耶穌就要在地上作王,所以爭權位的心越甚,可見他們並不是同心的,因為各懷私心,所以必須全心為主,才會同心。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的“他們”是誰﹖最初是十二使徒和一些婦女在一個樓房上同心祈禱(徒一:12-14),後來他們人數增加了,共有一百二十人(徒一:15),這可能就是他們最初的數目了。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當時的人數應是一百二十人,但在聖靈降臨之前,他們已經在一起禱告了十天,他們禱告的目的,是準備被聖靈充滿。他們必須達到真正同心,彼此之間不再有問題,然後才能得到聖靈充滿,因為聖靈不會被人的虛假所蒙騙。這些人是已經除去阻隔,所以彼得站起來講道,聖靈就作工,那次講道有三千人悔改。我們可以肯定這三千人都是得救的人,因為上文說他們聽彼得講道,覺得扎心,知道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有罪了。他們悔改,接受洗禮。下文則說“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所以他們有同一生命。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在一百二十人之中,忽然增加了三千人,他們怎能在急刻增長中,仍“天天同心合意”﹖現今我們若推行福音遍傳運動,當然希望所有人都得救,那麼若在一百二十人中,忽然增加了三千人,我們是否仍能天天同心合意呢﹖
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那一百二十人中忽然添了三千人所帶來的許多問題,他們沒有固定的聚會地方可以容納這許多人,如何可以把他們聚在一起而不會分開呢﹖他們必須分成若干小組,或在若干家庭中分別照顧,那些帶領的人是否都能同心呢﹖如果不同心的話,許多個“家”的人各自合起來,為各“家”求益處,不同心的機會豈不是很多麼﹖但他們還是天天同心,可見在他們中間必然有一個強大的力量,能超越這些間隔,那就是每人都存着懼怕神的心。“眾人都懼怕。”(徒二:43)怕甚麼﹖不是怕官府,是怕神,其實他們早已知道一信耶穌就會受逼迫,已準備了心才信的。所以這句話是指他們懼怕神所顯的能力。
除了懼怕神,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有了這兩大重心,無論分成多少組,他們都能同心了。
在那初信的三千人中,是否都是愚夫愚婦,比不上使徒;或是三千人都是窮人,所以聽從使徒的教訓呢﹖是金錢,學問,地位的因素,使他們聽從﹖其實他們中間有不少富有的人,把產業賣了,分給大家吃,為甚麼出錢的人還要聽話﹖因為他們認為神的真理才是權威,他們所敬畏的是神自己,所以能夠天天同心合意。
“他們天天…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在我們看,殿裏和家中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他們敬拜的中心是在聖殿,家庭則是生活起居的中心,但他們既在殿裏敬拜也在家中敬拜,天天在殿裏祈禱,又在家中擘餅。早期的教會,擘餅與晚餐是連在一起的,主耶穌設立聖餐時是緊接着逾越節的晚餐之後,因此初期教會擘餅記念主也是在吃晚餐之後。
“天天在殿裏…且在家中”這句話最重要的意義是表明殿裏與家中的生活不可分開,在教會中的表現與在家中的表現是一樣的。並非在教會是一個款式,在家中是另一個款式;在教會是一種基督徒,在家中則是另一種基督徒。他們怎樣在殿裏擘餅,交通,禱告,也一樣在家裏擘餅,禱告,交通。
“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吃飯吃得開心,消化也容易,一家人是否和睦,看他們怎樣吃飯就可以知道,大家黑着臉吃飯,不患胃病才怪呢!注意:在這些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的人中間,有兩大類的人:
一是因信耶穌的緣故家產被搶奪的人,希伯來書第十章三十二至三十四這樣說:“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希伯來信徒們要追想初信時如何熱心,即使因信耶穌家業被搶,沒有住處,沒有飯吃,但仍然去體恤那些受逼迫的人。
另一類人的家業還未被搶,他們把家產變賣了,有飯大家吃,凡物公用,那些自己生活無着,由別人供給需用的人,固然是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而那些變賣了家業,供給別人的人,也一樣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沒有誰覺得自己吃虧,沒有人理會別人奉獻多少,也沒有人唱:“不要奉獻太多,好讓以後的人也有機會奉獻”的高調,他們只知道有人已經為所信的福音擺上了身家性命,現在我還有身家性命,我也要擺上。所以他們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對神沒有絲毫不誠實的意念。
“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為甚麼他們讚美神就得眾民喜愛呢﹖現今有些基督徒讚美神時,非信徒會討厭,他們被人喜愛,是因他們那種和諧而充滿喜樂和讚美的生活,令人嚮往,他們之中有真正的誠實,沒有陰毒的詭詐,他們存歡喜的心用飯,讚美神,這種生活的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這群人是混雜在社會裏,還是在社會中分別為聖﹖他們在當時是被看為另一群人,並不是混在不信者之中,但他們的分別並非自顯清高的分別,而是真正在基督裏成為一家人,這樣的一群人在世上哪裏能找到呢﹖所以眾民都來了,來看看這群人到底是怎樣的。“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就是初期的教會。
為甚麼這些使徒,這些漁夫們能把福音這麼快傳開呢﹖難道因為他們有一個彼得,一次講道三千人悔改麼﹖聖經只記這一次,並沒有說第二次講道也是三千人悔改。使徒行傳第四章記他們男丁的數目加到五千,那麼會眾的數目必然超過一萬了,因為向來姊妹信主比弟兄多。請問:起初的三千人是因彼得一次講道信主的,其他的七千又如何增加的﹖不是因彼得一個人的講道,他們誠然有大使徒彼得,但還有比有大使徒講道更重要的,就是“他們天天同心合意…”那種和諧和讚美的生活,誠實相愛的同心生活,令人羡慕,叫那些沒有信耶穌的人,也想要加入他們中間。所以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他們中間有沒有魔鬼的試探,使他們不能有純潔合一的心呢﹖不是有一個亞拿尼亞麼﹖他不是把田產變賣了,私自留下一些,然後把其餘的放在使徒腳前麼﹖彼得罰他死在當前。為甚麼今天看不見這樣的事呢﹖難道因為今天沒有彼得麼﹖最根本的原因,在當時這麼真純的教會裏面,神不容許這個亞拿尼亞將虛假帶進來,所以立刻施懲罰。教會的初期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將福音傳開,他們能夠保持同心,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強的向心力,他們敬畏神,以神的話語為他們的中心,不是金錢,不是學問,不是屬世的勢力,不是人的虛榮。所以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
我們期望主把怎樣的人加給我們﹖我們果真敬畏神又尊重真理的權威麼﹖我們的同心合意是一個口號還是一個事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