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讀經講義



第一段 追求靈命的長進(1:1-15)

讀經提示

  1. 簡單解釋使徒對受書人之稱呼的靈意?
  2. 甚麼是生命和敬虔的事?神“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賜給我們”是甚麼意思?
  3. 甚麼是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
  4. 按聖經所記,神的性情是怎樣的?列舉幾節經文說明。
  5. 追求靈命長進的兩個基本態度是甚麼?
  6. 默出一章5至7節,為甚麼“知識”在這裏也列為品德之一?
  7. 試逐一簡釋八種靈德的教訓?
  8. 一章8節的“眼瞎”是甚麼意思?為甚麼信徒在靈德上不長進便是眼瞎?
  9.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該怎樣解釋?
  10. 一章13節的“帳棚”是甚麼?有甚麼靈訓?

第一章

1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2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的加給你們。3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4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5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6有了知識,又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7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8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9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10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11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12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13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14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15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

壹 引言(1:1-2)

一.寄書人自稱(1:1上)

“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1:1上)

  彼得在寫後書時的這種自稱,比較他寫前書時多了“僕人”一詞。前書只稱他自己為使徒,本書則自稱為“僕人和使徒”。僕人原文 doulos,是奴僕的意思,使徒與奴僕是兩種不同的身分。使徒是奉差遣者的意思,含有代表差遣他的人的身分,差遣他的人地位愈高貴,受差遣之人的身分也愈尊榮。彼得是基督的使徒,是至高神的兒子所差遺的。這職位是值得人羨慕和尊敬的,實比較地上有權勢的君王更為尊貴。奴僕則是一種卑微的身分,他的命運、工作、幸福,和他的一切都掌握在主人手中,他只能聽憑主人的擺佈。奴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只能聽命於主人。彼得說他自己是基督的奴僕和使徒。注意他先提到他是基督的奴僕,然後提到他是基督的使徒,他未代表基督的使徒之前,已經是祂的奴僕了;他先完全向祂投降,將一切交在祂手中,然後他作了祂的代表人,為祂彰顯祂的權能;他自己先被祂買贖,成為祂的人,然後作祂恩典的出口,使許多失喪的靈魂,也因他的見證,被主的血買贖回來。

  彼得又稱自己為“西門彼得”,但前書中並未提他的舊名字西門。這是他信主之前的名字。在他信主之後,主耶穌便為他改名為彼得,就是磯法的意思(約1:42)。在此彼得將他的舊名和新名一齊排列,很簡單地顯示他在未跟從主之前和跟從主之後的分別。從前不過是一個漁夫,一個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勞碌的西門;但現今他卻成為彼得、使徒、教會的柱石。這就是主在他身上所顯出的大恩。下文彼得勸勉信徒如何在主的恩典中長進,而在這書信的開端卻用了這種自稱“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實在是一項很好的提示,使人想到他怎樣在主的恩典中長進,他從前雖然只是一個西門,但現今已經是一個彼得了。

二.對受書人的稱謂(1:1下)

“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1:1下)

  使徒對受書人的稱謂,可分為五點解釋:

  A. 使徒稱受書人為有信心的人:這是真信徒與假信徒的分別,是有生命的信徒與掛名教友的分別。甚麼是真信徒?就是有真實信心的人。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10:9)。可惜許多人只是口中認耶穌為救主,心中並沒有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信心雖然是內在的,人所不能見的,但真正的信心,必然有外在的表現,使他在口中也承認耶穌基督為主。今日教會中,有太多只在口頭上承認耶穌,卻沒有內心實際信仰的人,有外表的宗教儀式,卻沒有基督的生命。但本書這些受書人乃是“有信心的人”,換言之,是有真實信仰的人。

  B. 使徒稱他們為有寶貴信心的人:甚麼是神所稱為寶貴的呢?就是信心。它比我們所能見的金銀更為寶貴。所以在信心上富足,就是在靈性上富足;信心貧窮,就是靈性貧窮。

  我們所得的信心乃是“寶貴的信心”,聖經中有好些例子。如:

  a. 信心使我們出死入生,不被定罪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5:24)。

  b. 信心使我們在基督顯現時可得着稱讚、榮耀與尊貴“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着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c. 信心使我們蒙神保守“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彼前1:5)。

  d. 信心使我們可以抵擋魔鬼“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

  e. 信心使我們可以得神賞賜“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僅是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經文,已有無數的例子,給我們看見信心的寶貴了。

  f. 信心使我們可以勝過世界“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5:4)。

  g. 信心是由基督創始成終“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以上不過是聖經中無數類似經文的一小部分,可見我們所得的信心確是寶貴的。

  C. 使徒稱他們是“與我們同得寶貴信心的人”這句話顯示我們彼此的信心,都是出於神的恩賜(林前12:9)。聖經中有時提及信心是指信徒的信德,但得救的信心卻不是一種品德。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論及信徒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時,很清楚指明這“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

  注意,使徒彼得的信心和信徒們所得的信心是一樣寶貴的,可是這信心在使徒彼得身上所產生的功效,卻大不相同。以利亞是和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但他信心的工作,比起我們信心的成就,又是何等不同(雅5:17)?所以,本句一方面說出神的公義祂所賜給我們的信心,都是一樣寶貴的;另一方面卻說出我們的虧欠為甚麼同樣寶貴的信心,在我們身上的功效,卻比不上使徒彼得,或其他屬靈偉人呢?這原因必然是在我們自己方面,未能善於運用以及支取神恩典的緣故。

  我們所得的信心既與使徒們和先知們所得的是一樣寶貴,也就是說我們具有可以被神重重使用的可能,一如神使用使徒們和先知們那樣。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善用這信心,以順從神的旨意,信服聖靈的指引,在這世上成就神的託付呢?

  D. 使徒稱他們是“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原文“之義”不是跟着“救主耶穌基督”後面,乃是跟着上句“我們的神”後面,即“因我們的神之義和救主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我們得着這寶貴的信心,是因神之義,也因救主耶穌基督。

  我們是因救主耶穌基督而得信心的,整個因信心便可以得蒙拯救的道理因信稱義的真理完全是因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降生、受死、成就了救贖大功之故。若沒有祂救贖之功,整個因信稱義的道理便沒有根基,並且我們一切美好的盼望就是因着這寶貴的信心而稱義、得救、出死入生、得賞賜和冠冕,以及基督台前的稱讚和榮耀都是虛空幻想,永遠不會實現。但主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贖罪,使我們因祂的義而承受了神的義(腓3:9;林前1:30),可以得着一切因信稱義者所能得着的各種屬天福祉。

  使徒這樣稱呼受書人是要藉此提醒他們,他們能有這麼寶貴的信心,進入這信心的恩典中,完全是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救主,為我們付出了貴重的代價,用祂的寶血為我們開通了這條屬天之路的緣故。魔鬼所用的,不過是各種詭計,不過是苦難逼害或異端的誘惑。但信徒既因耶穌基督而得了這寶貴的信心,實在應當珍視現今所蒙的恩典,在福音的真道上站穩。

  E. 使徒稱他們為因我們神之義而得寶貴信心的人在此“神之義”的義字,原文是公義。我們得着寶貴的信心,不只因神的慈愛,亦因神的公義。基督的救贖,乃是顯明神的義。“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1-23)。神愛罪人,又必然要刑罰罪,便差祂兒子降世,為人贖罪,使人不但按祂的慈愛可以得救,按祂的公義亦可以得救。因神已在祂兒子身上刑罰了我們的罪。

三.祝福的話(1:2)

“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的加給你們。”(1:2)

  本節可作為前書及許多保羅書信中各問安語的註解,因它說明了恩惠與平安加給信徒,是因認識神和主耶穌基督。不認識神的人得不着神的恩惠與平安,認識神便有神的恩惠和平安臨到。多認識神的人必多得神的恩惠與平安。

著者:陳終道牧師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