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蓖麻樹下的思索

殷穎

 

  憤憤不平的先知約拿,焦急地坐在尼尼微城東邊自己臨時搭建的棚下,要看看這座可憎的罪惡之城的命途究竟如何(拿四:5)。他所企盼的,可能是由天上降下來的一把火,將這座罪惡之城及其中的惡人們都燒個精光。好像昔日的所多瑪與蛾摩拉一樣,因為這座城中的人與當初的所多瑪城相同,罪惡已達到神的面前(拿一:2)。尤有進者,這個作為當時亞述國首都的尼尼微城,正在有計畫地消滅以色列國,剪除以色列人。而約拿正是當時的以色列先知。神卻要約拿向這個罪惡之城去傳福音,以使其逃脫本應毀滅的命運。約拿如依命前往,會成為一個“以奸”的先知,以“福音”資助敵國。這不但背叛了他的國家,也會讓自己的“良心”不安。便促成了約拿一接到神差遣的命令後,立刻選擇了逃往他施,以避開這個既尷尬又不情願的任務。
  約拿內心的掙扎與痛苦,使我想起了一位已過世的十分受人尊敬的牧師。他曾對我表白過,他對日本人的感受。當年日軍侵略中國,在北方的鄉間燒殺姦淫,惡事做盡。他說,最不能使他忍受的,是日軍在姦殺了婦女之後,再將裸屍擺在人家的供桌上,並在裸屍的下體插上一雙筷子,命令她的家人跪拜,要他們的祖先來享用供品。這種毫無人性的獸行,當然會令人痛恨髮指,這種仇恨也難以消除。但想想亞述人,後來雖滅了以色列國,又俘虜其百姓為奴,也許還不會做出像日寇這類的暴行。但約拿基於“民族大義”,自認逃亡有理。
  神在海難中,先使大魚將約拿吞入腹中,在約拿迫切祈禱之後,神又命大魚將他吐在旱地上。按說,約拿在獲救之後,應忠心去執行神的命令,向尼尼微人傳揚福音,並樂於見到神赦免他們。但約拿度過了災難之後,仇恨又再度在心中燃起。所以當他按照神的吩咐,以公事的形式,向尼尼微城中照本宣科地宣教:“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最標準的“短宣”)之後,便退出城外,在東邊搭了一座棚,要靜候尼尼微的結局。約拿心中所想望的,當然不是尼尼微人會悔改,神會徹去對他們的懲罰。他多麼希望尼尼微人不要悔改,他又多麼想親眼看到神由天上降火下來,焚毀了這座敵城。但結果並非出於約拿的意願,尼尼微人居然舉國上下披麻蒙灰,誠心悔改,離開惡行。而大火燒城的壯觀景象,當然也未能出現。使約拿既失望又忿怒,並對神發出不敬的怨言,且橫蠻無理地頂撞上帝:“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拿四:8-9)

  神對這位因民族情結而憤怒的先知,曲盡忍耐之能事,先安排大魚阻其逃亡,後又戲劇化地在約拿等待的地方生長出一株蓖麻樹,為其遮擋中東酷毒的烈日,救他脫離炙曬的痛苦,使約拿大大喜樂。後又安排一條蟲,將蓖麻樹咬死枯乾,使約拿在烈日中昏厥求死,藉以教導約拿應存憐憫之心。曉諭約拿,能對一棵蓖麻樹心生愛惜,何以竟蔑視尼尼微的十餘萬生靈與許多牲畜。

  這則年代久遠的故事,如今想起來,卻好像發生在身邊。因為約拿的心態,我們並不陌生,今天的傳道者並不像約拿先知那樣坦白而直率地暴露出自己的感受,但在傳道工作的表現上,多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心中蘊藏的仇恨,更廣泛,也更深沉。有時是種族的,或區域性的(如“省際情結”),有時是政治的(如屬不同的政黨團體),或是階級的,甚至是性別的。我們今日多半不會坐在蓖麻樹下,而是坐在空調室中,坐在飛機上,汽車中或餐廳裏。我們也多半不會明目張膽地,如約拿的坦白表態。口中講的是一些“屬靈的”話言,但心中埋藏的卻是超過約拿十百倍的蔑視與仇恨。

  今天人們愛惜的那些遠勝於“尼尼微十二萬生靈”的東西,當然不會是一棵蓖麻樹,而是天天守在你左右的寵物,你的種種嗜好,或你的財富與聲譽。你也會去做一些“差傳的事工”,奉獻一些多餘的金錢,或報名參加時下流行的“短宣”,照本宣科地去宣講你在培訓班中講義上的“信息”。但你卻並不真正關切那些滅亡的靈魂。也許你在“短宣”途中還受過他們的詐欺,使你蒙受了財物的損失,還憋了一肚子氣,無處發洩。這些該死該滅亡的人,哪配得救上天堂。你其實是恥與這等人同上天堂的。你真正的期盼是要他們去硫磺火湖,因為那裏對這些惡人才最合適。而你這些想法也“都合乎理”。你與約拿主要的不同,是他能明講出來,而你卻隱藏在心裏。

  那棵使你“大大喜樂”的“蓖麻樹”,還仍然存在嗎?仍可以為你遮蔭納涼,讓你期待你心目中的“尼尼微”的覆亡?但,你要當心的是神也會為你的“蓖麻樹”安排一條蟲。其實,約拿若能再多活一百五十年,他的夙願便可得償。因為在蓖麻樹枯萎了一個半世紀之後,尼尼微終於傾覆。由於亞述人罪惡滔天,終食惡果。巴比倫與瑪代的軍隊攻破尼尼微,人城俱毀,終結了這個罪惡之城,剛剛應驗了那鴻先知的預言(參那鴻書)。但,這些嫉“惡”如仇,而缺少憐憫與饒恕之心的人們,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太五:44,太一八:28-35)呢?這使我們再想到,坐在高高寶座上的主的無奈與感喟:“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六:8)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一期 06.1
作者簡介: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