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馬其頓眾教會的恩

陳潤棠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着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因此我勸提多,既然在你們中間開辦這慈惠的事,就當辦成了。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們,乃是藉着別人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林後八:1-8)

  馬其頓即現今歐洲希臘北部一帶地方。

  保羅第二次遊行佈道時,把福音幾乎傳遍小亞細亞各處,來到亞洲邊陲特羅亞,見到異象,聽到著名的“馬其頓呼聲”隨即率領同工跨海西征,把福音帶到歐洲,建立起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幾間很好的教會。

  保羅特在哥林多後書裏提出勉勵那遠在馬其頓以外南部重要城市,哥林多教會學效他們。主因乃哥林多教會問題多多,常叫保羅頭痛。

  今先從這段經文看看這些教會的長處,怎樣慷慷慨慨捐獻,然後提出個別教會的特點共同砌磋勉勵。

一.三教會共有的厚恩

  按哥林多後書第八章前段經文,這幾間教會都有慷慨樂捐的厚恩。他們在“大試煉…極窮…”的時候,還是經常不斷的奉獻,而捐獻不是給自己的教會,乃是為幫助遠在耶路撒冷遭貧乏的信徒。

  在保羅看來,能為神的百姓或主的聖工捐獻,乃是主的恩典。能有機會參與付出不是虧損,倒是表達愛主的心意。人們常以為自己平安富足的時候,才有責任奉獻幫助別人,但是馬其頓的教會卻剛好相反,這是非常難得之舉。

  更難能可貴的,他們“再三的求”,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保羅知道他們當時的處境困難,可能不想向他們提賙濟的事,但馬其頓教會卻主動要求捐助,而且是“再三的求”,那種真誠的愛,令人感到真正的甘心又樂意。“恩”是指神給他們的恩惠,也是他們存報恩的心這麼做,“情”是主裏弟兄間的情誼,不是出於“人情”勉強應酬式的捐獻。主耶穌稱讚馬利亞的奉獻是“盡她所能的”(可一四:8)。保羅稱許馬其頓教會則是“過了力量”(第3節),而我們的奉獻又如何?

  一般教會,若有需要,通常要傳道人勸勉一番,報告了再三的報告,鼓勵再鼓勵,向會友“求”了又求,甚至大罵一頓才拿出一點點,相比之下,令人嘆息。

  在捐獻的事上,他們“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5節),保羅點出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就是“先”把自己獻給主,照着神的旨意和聖靈的感動。知道一切是從主而來,一切也應歸屬於主,我們只是主的管家,若明白這點,自然會感到自己所獻的實在不夠,也算不得甚麼。

  現今的世代,在捐獻的事上,我們常見信主的人遠遠比不上拜偶像的人,實在可嘆。八十年代,馬來西亞一神學院為籌募三百五十萬元馬幣購買校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處奔跑呼籲勸募,又義賣又免息貸款,出盡法寶,搞了二三年還未籌足;可是同一時期,在一九八三年中,新加坡光明路普覺寺,為修飾擴充該寺廟而邀請善男信女捐助,一中年姓何的商人,知道此事後,馬上開一張支票新幣九百萬元(其時折馬幣剛好一千萬元)送去,一天之內全部解決,相比之下,差距實在太大,太強烈了。

  談到奉獻,有三種類型:一為燧石;二為海綿;三為蜂房。第一種需神加以敲打,才併出一點點火花,不打不出。第二種為海綿需要又壓又擠,但流出還是有限。第三種乃如蜂房,不斷流出又香又甜的蜂蜜,這就是馬其頓教會的恩。

二.腓立比教會的模範

  腓立比教會是一間叫保羅歡愉,喜樂與充滿感恩的教會。因此最著名的“喜樂”二字成為腓立比教會的特徵。該教會另有下列幾個“第一”。

  1. 歐洲第一間教會:

  這教會是在異象中成立的教會。當保羅到達特羅亞時,蒙神清楚引導與同工跨海而來,並不是一到就一帆風順的展開工作,乃是經過大爭戰,在艱苦中建立起來的教會(徒一六章)。

  2. 從第一天即與保羅同心:

  腓立比書第一章五節說該教會從頭一天開始即與保羅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當保羅寫腓立比書時,算起來教會約已有十二年的歷史,這一長久歷史,那傳福音的火沒有減退熄滅,持久而不變,主因乃是與保羅“同心合意”。按“同心合意”有的翻譯為“協助”,其實原文卻有Partnership “合伙人”之意,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傳揚福音是與保羅一同有份,不是可有可無的從旁協助而已。今天教會信徒有這種看見的話,對福音聖工的投入就會不同,就有歸屬感,把傳福音看成是自己的事業,自己有一份以至全心全意的投入。

  3. 頭一個差派短宣的教會:

  保羅為福音被囚下在監牢時,腓立比即差派一位弟兄以巴弗提,供應他的需要照顧他,服事他,並與他同工,最後可能工作過勞以致病倒。(參腓二:25-30,四:18)

  今天有些教會相當看重短期宣教,或叫短宣運動。為福音這本是無可厚非,短宣自有他的貢獻,其中最顯著的是參加宣教的一些隊員,親自看到禾場莊稼熟透,工人缺少,擴大視野,慢慢形成異象或體驗宣教工作的意義重大,引發負擔而走上獻身宣教工場的行列。可惜的有的不是去服事主的僕人,實際參與事奉,反而成為“宣教觀光隊”成為當地宣教士的累贅,甚至要當地的傳道人作響導,翻繹員,並且在各方面反而要服事他們。因此在短宣的事工上,應慎重考慮,乃先應週詳計劃事奉目標,才不致勞民傷財。

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特點

  從使徒行傳第十七章一至九節記載,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只有三個安息日,這三星期短短的時間裏,保羅高舉主耶穌受苦,從死裏復活的真理,竟會被認為“那攪動天下的也到這裏來了。”引起騷動,但教會就在亂哄哄之中建立起來了,而且是一間堅強又有美好見證的教會,從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章可見該教會的一些特點。

  1. 作榜樣的教會(第7節):

  不必說,保羅稱讚他們不是無緣無故的。值得注意的,這是一個新的教會,通常新教會都是經驗缺乏,經濟短缺,靈命膚淺,但他們卻可作其他教會與信徒的榜樣,叫人驚佩。

  2. 主的道傳開各地(第8節):

  一間剛建立的教會,短時間內就能把主的道傳開,實值得欽羨效法。

  3. 離棄偶像歸向神,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第9,10節):

  顯見得該城裏的信徒從前大都落在拜偶像的深淵與黑暗勢力中,現在勇敢的擺脫那些迷信與恐懼,得到釋放自由而轉變為服事真神上帝。

  他們怎樣這麼快就把主的道傳開?從一章三節我們看出:

  A. 信心的事奉: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六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同樣的人非有信,就不能開展神的工作。

  B. 愛心的勞苦:可以有勞苦,但若沒有愛心,就會覺得是責任,是重擔。

  C. 盼望的忍耐:由於對主的再來有期待盼望,即能常存忍耐,這是堅持事奉,不灰心喪膽的秘訣。

四.庇哩亞教會的榜樣

  庇哩亞有教會嗎?使徒行傳第十七章十至十二節明明說:“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利尼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而且“他們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是沒有教會(注意:不是現今教堂的觀念),怎可能“天天”考查聖經,而且保羅被迫離開以後,西拉和提摩太仍留下一段日子栽培,造就他們。雖然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稍為提一下該處的人和教會,他們卻有下列幾項優點。

  1. 賢於帖撒羅尼迦反對福音的人:按“賢於”新譯本與現代譯本都譯作“比帖撒羅尼迦人開明”,對福音開放,這是現代宣教學上所講的receptive people歡喜接受福音的群體,不是盲目或頑梗resistant people 抗拒的群體。在宣教策略上,對歡迎福音的群體,應加強加緊工作,這是豐收的時刻;而在抗拒的群體中,須忍耐慢慢的做,不能急於求成。

  2. 渴慕主道天天查考聖經:當時聖經不如現在齊全與普遍,而他們竟能“天天”去查考,追求的心志,在路加的生花妙筆下躍現於紙。

  3. 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他們客觀理智,把福音與舊日信仰詳作比較,不為成見所捆綁所誤,非常難得,值得慕道的人效法。他們不是好像雅典人,把福音“說說聽聽”罷了(徒17:21),乃是切切實實的下功夫去研究,至到真知而後確信。

  總之,聖經給我們看見馬其頓教會各有長處,優點,值得我們存細考量效法,使我們各自的教會也能沾主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