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五旬節日

陳終道

 

經文:使徒行傳第二章一至三節

問題討論:

  1.五旬節的屬靈意義。

  2.是否每個基督徒都必須有五旬節的經歷。

  3.在世得救之確據與講方言的關係。

  本文摘自作者之著作直到地極--使徒行傳講義,再釋上期本刊發表作者的專題“降臨,靈洗,澆灌”。盼讀者對當日聖靈降臨,門徒被聖靈充滿情形,可按聖經全段之上下文,有較整全之了解。

  “五旬節”就是初熟節算起七七四十九天的第二天(利二三:15-20),又稱為收割節或七七節(出二三:16;申一六:10)。“門徒都聚在一處”…四福音與使徒行傳中,“門徒”的用法,有時指十二使徒,但也用於一般信徒,例如:約翰福音第六章六十至六十八節;使徒行傳第六章一至二,七節。在此“門徒”最自然的領會,應指使徒行傳第一章起禱告的一百二十人。注意其中第二十四至二十六節兩次提及“眾人”,應指眾使徒加在一起的一百二十人,都是本章第二節聖靈降臨前已先在一起禱告的人。“都聚在一處”…留意下文第四十一節,彼得傳福音的結果,當天悔改信主的人有三千。

  這樣,本句“都聚在一處”這“一處”,必然是可以坐一百二十人又貼近空曠之地的處所,纔足以容納愈來愈多的人,甚至三千人以上的數目。

一.四種現象(徒二:2-4, 6)

  本章第一至第四節提到聖靈降臨的特別現象,這些現象無人能強求重演。分五點解釋:

  1. 天上的大響聲

  在此第二節之響聲與第六節之響音原文不同。原文echos(第2節)新約共用了三次:

   A. 本節
   B. 路加福音第四章三十九節譯作“名聲”

   C. 希伯來書第十二章十九節譯作“角聲”。但第六節之原文Phone在新約聖經中有多次多方面的用法,例如:

    a. 用於樂器所發之聲,如“角聲”(啟八:13)

    b. 風之響聲(徒二:6)

    c. 雷聲(啟六:l;一四:2;一九:6)

    d. 眾水的大聲(啟一:15;一四:2;一九:6)

    e. 人的各種說話聲(路一七:15…“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巳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

    f. 天使大聲宣告之聲(啟五:2;一四:7)等(以上原文字義參Greek-English Lexicon in the New Testament by W. Bauer)。所以phone這字與 echos 不同。雖然phone也可以用於人的聲音,但若單憑這一點認定第六節的聲音一定是眾人所說別國的話的聲音,吸引了許多人來,是很缺乏根據的。英文NASB這短句譯作“When the sound occured”(這聲音一發生)。最新NIV則譯作“when they heard this sound”(當他們聽見這聲音),都與中文和合本極同。按上下文這一小段的“響聲”,應領會作來自天空的一種響聲,引致許多遠近的人前來聚集,較為穩妥。因:

     (1) 這“響聲”除二節之響聲外,一至六節末提過別的響聲。

     (2) 聖經明說:“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

      i. 這是“忽然”發生的,不是漸漸由近傳到遠的人聲。

      ii. 是天上下來的。當然是從外面天空發生的聲音,這樣的響聲纔能傳得更遠。

     (3) 這聲音不但從天上下來,且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他們所坐的房子”,也就是那天上的響聲引向門徒所聚集的房子去,使那些聽見天上下來響聲的人,知道在甚麼地方有特別的事件發生。

     (4) 那些人是先聽見天上響聲而來,然後又聽見眾門徒用他們各人自己的鄉談說話。他們不是聽見一群人的雜聲,而是“各人”聽見各種不同的鄉談。所以,是天上下來的響聲吸引了眾人同來聚集,使他們可以共同看見聖靈降臨的情形。就如主降生時,牧羊人去朝見新生的基督,成為主降生的見證人那樣。照樣聖靈的降臨除了當時的眾門徒之外,還有許多還未信主的人也都看見那特殊的現象。

  2. 好像一陣大風

  聖靈不就是大風,但五旬節聖靈降臨時有一種現象,“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主耶穌曾以風的來去是人所難捉摸的,描寫聖靈如何使人得重生,也不是人所能理解的(約三:8)。因而解經的人多同意,風象徵聖靈的工作。但在這裏,風只是為在房子裏的人感覺得到聖靈降臨。天上下來的大響聲主要的目的是為遠處的眾人。但像大風充滿全屋,則偏重於在房子裏的人,他們都明確知道有不尋常的事發生。“所坐的屋子”:古時人坐下多半就在地上,在此無須留意他們怎樣坐,但“坐”可使我們大概知道他們所在的房屋有多大,並且必然有足夠的空地可容納聽見響聲而來的大群眾。那地方有可能是聖殿的所羅門廊下,但不能完全肯定。

  “充滿了他們所坐的房子”,顯示大風所吹的該是一所有牆壁的房屋。如此一般人推想當時門徒可能在聖殿的所羅門廊下聚集,頗有疑問。因大風不可能充滿一道廊子.若房子是指聖殿,何以路加不明說聖殿?所以他們若在別的房子聚集或聖殿的別處也是合理的推論。

  3. 又有舌頭如火焰

  “舌頭”不是真的舌頭,是如火焰的舌頭。火焰也不是真火,因全句是說“有舌頭如火焰”,所以實際上是描寫一種可見的像火舌的現象。這火不會把房子燒掉,卻會把人的心燒熱。那些看見這情景的人,必然立即明白那是神蹟性的現象,不是火燒房子。他們的心會因此易受感動。(參摩西見火燒荊棘異象,出三:3)這像火陷的舌頭是分開落在個別的人頭上。聖靈是個別的印證接受救恩的人。參加這第一次禱告會的人,都個別的被聖靈充滿了。這證明使徒行傳第一章下半的禱告會之中,他們都被寶血潔淨了,都被此和好,沒有間隔與私心了;他們的心靈已經準備好,讓聖靈可以隨時充滿了!當時沒有被聖靈充滿的其地觀看的猶太人,這些現象對他們證明了所應許的聖靈已經降臨。正如主耶穌受洗後聖靈像鴿子落在祂身上,也是用可見的憑據,讓約翰可以確知祂就是神所應許的基督,已經出現並要開始祂的工作了!(太三:10-17;約一:33-34)。

  4. 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一:4)

  上節“舌頭”如火焰與本節的別國的話互相呼應。但注意:上節強調火焰的“舌頭”,本節則明說是“別國的話”,絕非單用舌頭發出的聲音卻不是言話。保羅對哥林多人說:“…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這就是向空說話了…。”(林前一四:7-9)

二.十五種鄉談(徒二:5-11)

  1. 誰說了方言

  第七節之下半那些聽見眾門徒說方言的群眾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麼?”因而有人認為當時說方言的只有十二使徒與少數加利利人。但(1)下文有十五種〔參下文(2) 之解釋〕不同地方的人,所聽見的方言多過十二種。(2) 使徒行傳第一章十五節說參加禱告的人增加到一百二十人,從未提到曾經減少。且增多的可能性高於減少。(3)下文第十四節彼得和十一使徒站起來向群眾解釋時說:“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醉了”,本句中的“這些人”一定是十二使徒之外的眾人。(4) 上文第四節說“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這他們未指定是甚麼人,最自然的領會應指所有參加聚會的人,即一百二十人或大部分人(包括使徒在內)。因其下半節“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是緊連於上半節“就(都被)聖靈充滿了”,是同一句的兩半。

  “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可見他們對神的誠信,使他們雖然分散到天下各國,仍不忘記回來守節,未被各國同化。但下文六節令人奇怪,他們既是猶太人,怎麼會因門徒們用各國不同的鄉談說方言而奇怪?這些回到耶路撤冷的人中,諒必大多數是猶太人而在外國出生(像保羅那樣)。他們能操出生地的鄉談。從下文看,除了猶太人之外,還有進了猶太教的外國人。

  2. 猶太人的口音(徒二:5, 9, 10)

  這小段中“猶太人”提了三次(5,9,10節),有”猶太人”與天下各國來的“猶太人”,以及從羅馬來的“猶太人”。這樣記載並非重複,而是本土的猶太人與在外邦土生土長的猶太人,雖然能操本國的希伯來語,卻可能各帶有不同地區的口音(或同是猶太人操外國言語,若非土生也可能有不同口音)。例如: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他何至於要發誓否認?因有人聽出他的口音是加利利人(太二六:73)…“口音”原文lalia,全新約只用過四次:(1)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七十三節;(2)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七十節(未譯出);(3) 和(4) 約翰福音第四章四十二節;八章四十三節譯作“話”。彼得所說的話,使別的猶太人能聽出他帶有加利利人的口音。這樣說來,本小段中所說的“鄉談”,不單是同一國或一省的言語,且是同一鄉鎮的土腔的方言。

  3. 別國的話與鄉談講說(徒二:4, 6, 8, 11)

  第四節提到“別國的話”,那“話”原文glossa原意是舌頭,腔調,語氣。在和合本中常譯作“舌頭”,或包括方言,身體之器官的舌頭,以及形容火焰的舌頭等。在本章十一節則譯作鄉談。

  這別國的話是不可以單單挑出“話”字的原文glossa為根據而解釋為“舌音”,因它是連着“別國的話”一起的。人們可憑別人所說的“別國的話”,分辨出他們所說是否自己的鄉談,卻不可能單憑別人舌頭發出任何無意義的“舌音”,而認出他們所說是他們的鄉談。

  這同一個字在第十一節譯作“鄉談”時,也該按全句領會。聖經說“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怎能使十幾個不同地方來的人,聽出他們用他們本地土腔講說神的大作為?必然不是幾個簡單的音調的重複,而是連外邦人都聽得明白的話語。而且也一定不只一兩個“聲音”重複便成為鄉談的。此外,第六,八節另兩次提及“鄉談說話”,也都同樣的按整句話顯明了門徒們所說的各種方言,是各地的本鄉的話語。

  4. 驚訝的眾人(徒二:12, 13)

  上文第七節已提到“驚訝”,本節再提,表示這些看見整件事過程的群眾十分驚訝。因所發生的事,是他們一生中從未見過的。因而彼此問說:“這是甚麼意思呢?”這些人正在尋求了解他們所見到的是怎麼一回事。聖靈可能在他們心中作了“預工”,而另一些人卻輕率地批評門徒們不過“被新酒灌滿了。”
  這兩種不同反應的人,是一同看見同一件事之經過的。今日聽見看見神的大作為的人,也常有這兩種情形:(1)主觀的下了負面結論,不加理會。(2)追尋真理的正意,要明白神的作為。同一經歷,卻有人受益,有人受損,是誰的責任?

三.五旬節日的信息

  這一小段經文(徒二:1-13)主要的信息,是要向當時以及日後的讀者證明,主耶穌確已照祂所應許的賜下了聖靈(約一四:16-17)。可惜不少讀聖經的人,太注意當日聖靈降臨時所顯出的幾樣特別現象,特別是當時被聖靈充滿的人說方言的恩賜,而偏重於追求當日的超自然現象之重現;卻忽略了當時那些被聖靈充滿的人,經過了十天的同心禱告,已真正的在主裏消除了彼此間心中的“暗結”,心靈清潔,可讓聖靈隨時充滿了,這是更當留心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許多來自“天下各國”的人,聽見門徒們能用他們本鄉的口音說方言,卻未記下任何人所說的方言內容。只詳細記載彼得和使徙們大膽站起來,向那聚集的群眾,引證舊約聖經,證明耶穌正是舊約所應許的基督;以及當天因彼得講道而悔改得救的三千人,在教會中過着相助互愛的生活。

  五旬節之前,主耶穌曾再三向他們明說祂將必受死,復活,他們竟聽而不明。但這時彼得,對舊約聖經豁然開通了心竅(路二四:45),且所引用的經文極為適當,可見真理的聖靈確實使他們明白真理,正像主在約翰福音第七章三十七及三十八節所說,他們像活水的江河,滿有能力和信息向當時有權有勢的祭司長,長老,官府傳講福音,引領多人悔改得救。這正是聖經所注重的聖靈充滿的表現。

  聖靈充滿的教會的另一重要表現,是本章末段信徒自動的過着凡物公用的誠實相愛的生活。單單這樣的群體生活,對這充滿了自私,冷酷,無情的世代來說,已經是極具吸引力,令人嚮往的群體了!注意:初期教會顯出與當時社團全然不同之處是因他們堅持因信仰而有的人生,而吸引了多人信主的。

總結

  五旬節聖靈降臨,基督用聖靈為教會施洗,就是教會的“受膏”,像舊約亞倫和他的子孫,凡可以在聖所事奉神的祭司都必須受聖膏油的膏抹,被算為歸神為聖的人。會幕中的所有聖物也都經過膏抹分別為聖,是神所專用的。主耶穌的話與彼得前書第二章九節的話互相呼應──“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舊約事奉神的祭司,用屬物質的膏油膏抹,藉儀式成為分別為聖的人;在新約時代中藉神所賜聖靈的恩膏(林後一:21,22),使教會成為事奉神的另類群體。

這團體不屬世界,卻在世界上顯出這成為新造之群體的美好見證,靠着聖靈的能力,抗拒當代杜會腐敗之道德,文化的潮流,像苦海中的燈塔,使許多在撒但權勢下的人歸向光明。正如本章末節所說:“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6,47)並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只有外表的熱心,情緒的滿足或某些可誇的屬靈經歷.而是切實付代價的彼此相愛,同舟共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不被當代社會墮落的道理浪潮所同化,而是活出基督徒應有的新生活.新價值觀,新人生觀.勇於改過,面對自己過去的失敗,倚靠聖靈,活出基督徒應有的生活而影響了當代社會.吸引了許多非基督徒,顯明是有神同在的另一類群。基督的福音就在這樣的一群是真實地遵行真道的教會開始,傳遍了萬民萬國。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