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讀經講義



肆 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品德(1:5-7)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兄弟的心;有了愛兄弟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1:5-7)

  在這幾節中,共提及八種信徒應有的品德:

一.信心

  聖經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理論或知識,更不是甚麼宗教的儀式。學會了宗教上的某些習慣,或經過某種宗教儀式,或明白了某些道理,都不是“信心”。信心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聖經中的信心,乃是一種“實際的進入”,是一種內在的實際信仰。約翰福音一章12節是“信心”的很好解釋:“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換言之,信祂的就是接待祂的。所謂信,就是實際的接待。

  保羅說:“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注意口裏承認與心裏相信的關係。單有口裏的承認,心裏卻不相信,這種承認是虛假的,無效的;口裏的承認,應當是心裏相信的表現。先有心裏之相信,後有外表的承認,這種“信”才是真信。

  有一個人很會行走鋼絲,某次在表演中,他抱着一個孩子,從鋼線上走過去又走回來,全場都熱烈鼓掌。但他走下來後,向觀眾中的一個婦人請求,讓他抱着她的孩子走過去,那婦人卻瞪眼睛大聲說:“這怎麼可以啊!”在此可見“信心”和“佩服”完全是兩件事。許多人對基督教的道理很佩服、稱讚,正如為那走鋼絲的人鼓掌一樣,或是像研究學問一樣研究那人怎麼平衡他的身體走過鋼絲;但這只是知識,並不是信心。許多父母贊成讓兒女們信耶穌,許多上司贊成下屬信耶穌,甚至還有許多人為那些信了耶穌的人作見證,說他們信耶穌以後有很大改變,而他們自己卻不信。但聖經所要求的信心,絕不是稱許、喜歡、舉手贊成、或研究討論,乃是接受耶穌進入自己裏面,接受基督代受罪刑的功勞,並領受祂的生命。

  所以信心是一切屬靈品德的基礎,沒有信心則一切屬靈的品德還沒有根基,都是虛浮的,不可靠的。但有了信心之後,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加上其他的品德了。

二.德行

  在此所講的德行,不是指普通的行為,乃是指屬靈的善行,是依照神的性情而生活的品德。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也勸勉信徒在德行上多多思想、追求長進(腓4:8)。我們不是憑甚麼道德得救,但我們應當有好的品德,並且應在德行上不斷進步。可是德行應出於信心,先有信心然後有德行;聖經的道德和一切道理不同之處,就是於我們先有了生命,然後才能講到德行,信心使我們領受生命並進入基督裏,有分於神的性情。而真正的德行,實在就是神性情的表現而已。

  若是除開了神的生命,不談生命,基督教便和一切宗教大同小異了。所以如果你單以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研究聖經,而不領受神的生命,沒有重生的經驗,那麼你將始終是一個門外漢,無法領悟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地方。

  雅各書中給我們看見真信心是有行為的,而真行為乃是信心的表現。

三.知識

  注意在這裏所提的八樣事中,其他七樣本來就是一種品德,但惟有知識,似乎不應算為品德。因為“知識”本身並不保證得着的人會把它運用在好的方面,不但屬世的知識,就算屬靈的知識也是這樣。信徒若不謙卑依靠神,所有的真理知識也不能保證他會行在神的旨意中。所以保羅對哥林多人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但為甚麼使徒彼得在這裏卻將知識與其他七種品德同列?這表示彼得在這裏所講的知識,不是普通頭腦的知識,乃是實行的知識,是在經歷上追尋認識神而有的知識,這種知識使我們一切屬靈的品德和才幹,都為神的旨意而運用,並且對神的“知識”愈來愈深。

  彼得將知識排在信心與德行之後,構成信、行、知的次序,這次序與普通人的教訓不同。一般人間的道理都以為是先“知”,後“行”,才會相“信”,但聖經的次序乃是先信復行然後才知。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倡導“行易知難”學說,顯然是受聖經道理的影響,因為他也是一位基督徒。在我們人生的經歷中,事實上有許多事是我們先信然後行,最後才知道的。最簡單的就如我們平日吃飯,我們是先信而吃,然後才明白關於吃飯的許多道理。我們憑信心把飯吃下去,然後,從無數經歷中知道飯能使我們飽足、對我們有益,因而更加研究吃飯的種種問題,而得着更多的知識。照樣在屬靈經歷上也是這樣,我們先憑信心接受耶穌為救主,然後才能在經歷中更進一步認識神。

  信心,將我們放在一個好的基礎上,使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有永生神的生命,有屬靈的能力去表現各種美好的品德。

  德行,顯明我們內在之信心,證明真實信心的能力,並在我們的經歷當中增加我們的信心。

  知識,使我們的信心與品德都行在正軌中,知道如何妥善而謹慎地運用。

  這三者互為因果,知識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和德行,而德行與信心的增長,亦能增加知識。

四.節制

  節制原文 egkrateian 與加五章23節“聖靈果子”中最後一個果子的“節制”同一字,這字有自制、自治之意。節制放在知識之後是十分合理的,有了信心、德行與知識後便能自制自治了。

  在此屢次提及有了還要加上,表示這八種品德有它一定的次序,好像階梯那樣遞級上升。我們不能叫一個未有信心、未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又沒有屬靈品德與知識的人去節制自己。這裡所提的節制與世人的克己節慾,苦心修練絕不相同。世人的刻苦自制只不過是“自表謙卑”的“苦待己身”,對於克制肉體的情慾是毫無功效的(西2:23)。但聖經所講的節制,乃是聖靈的果子之一。

  節制不是出於人的意志力量所表現的品德,乃是出於人的意志揀選聖靈、體貼聖靈、順從聖靈所生發的力量。“自制”、“自治”似乎很顯明地是指自己管制自己,但這“自制”、“自治”卻是聖靈的果子,換言之,這種自制乃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主的自制,這就是基督徒的“節制”與世人的刻苦自制不同之處。

  節制,一般人都把它領會作是指對肉體的私慾方面的事。其實,我們不但在肉身的種種慾望上需要節制,在屬世的追求上需要節制,甚至在事奉主的工作上,也同樣需要節制。我們不能整日只在外面奔跑,沒有自己安靜禱告靈修的時間;我們不能不停地講道,而把其他人生應有的責任和本分完全拋棄;我們也不能只在一件事上用盡一切力量,而把教會、家庭、個人及其他必須互相配合的工作置之不理;這是沒有節制,是偏差和極端。所以節制不是只應用在個人的行事生活方面,使我們的生活有適當的次序,也要應用在個人對屬靈的追求和教會的聖工上,使一切的事都在正當的軌道上進展,不至於太過或者不及。

五.忍耐

  “忍耐”在加拉太書第五章聖靈的九個果子中,排列第四,在此則放在節制之後,因為節制亦含有忍耐的成分。不忍耐的人,也必定不能節制。心急、憑衝動行事的人,必然是沒有節制的,所以節制與忍耐可說是“同胞兄弟”。既節制又忍耐,可使我們在主的道上恆久保持在一種長進的狀態中。

  聖經中的屬靈偉人,都是忍耐的偉人,他們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而來。挪亞曾在方舟裏忍耐等候洪水消退;亞伯拉罕曾忍耐等候神的應許成就;大衛雖已受膏,卻忍耐等候神的時候來到,才登基作王;主耶穌忍耐地接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成為萬人的救主。不但這樣,就是在今日一般世俗的事上,也需要忍耐,一個學生需要忍耐地完成學業;音樂家需要忍耐地經過艱苦的鍛煉;基督徒要想在各種屬靈的品德或事奉上,結出成熟的果子,也要有忍耐的心。不論我們引人歸主,在教會照本分事奉,奉獻金錢、禱告、讀經,一切屬靈的事上,也要忍耐等候神的旨意成就;在等候主再來的應許上,更需要有忍耐和儆醒的心。

  “忍耐”顯示一切焦急、衝動、暴躁的行事,都不是出於聖靈,也不是基督徒所應有的行為。

六.虔敬

  虔敬與節制、忍耐,可以另成一組。我們若在忍耐之中認識神慈愛和能力,就必更能從內心發出敬虔的心,知道這位神是可敬可愛的。今日新約時代的信徒實在很需要敬虔的心來服事主。許多基督徒誤以神是滿有恩典慈愛的,因此便對這位滿有恩慈的神,不存敬畏虔誠的態度,這是錯的。我們不當因為神的恩慈,而忽略了我們所應有的虔敬。這種態度,不但可使神得着我們更高的尊敬與崇拜,也能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品德上,更有力量約束自己,更願意為神的緣故忍受各種的苦難,而更認識自己的不配。

  為甚麼許多人不能忍耐患難,不肯為主受損失,覺得冤屈太甚,所付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呢?因為沒有敬畏神的心。我們若知道神的可敬可愛,認識神的崇高與偉大,便會同時認識自己罪惡的污穢,並且承認按我們罪惡所應得報應,我們實在應受更大的苦難,就算有更大的患難與損失臨到我們也是應當的。大衛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在他因他的兒子押沙龍背叛而逃亡時,曾受掃羅族一個叫作示每的人出來咒詛他、侮辱他。大衛的將軍亞比篩要過去把示每殺死,但大衛卻禁止他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呢?他咒罵,是因耶和華吩咐他說,你要咒罵大衛;如此,誰敢說你為甚麼這樣行呢?…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0-14)。大衛承認按他的敗壞來說,他遭受這些侮辱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他所應受的。

  有些異教徒用各種苦待自己的方法,來表示他對假神的虔誠。例如有些印度教的教徒,用許多長約二尺多的針刺滿身體,在針上掛着各種裝飾品,再在臉上掛上許多鉤子,吊着各種小瓶子,然後踴躍跳舞,以求得他們的假神的喜悅。這等人所得的是何等的虛空?我們的神絕無這種不合理的要求,祂是用慈愛對待我們;但我們對這位慈愛之神的虔誠,卻遠不如那些異教徒對假神虔誠的十分之一,基督徒實在應有虔敬的心。

七.愛弟兄的心

  “愛弟兄的心”原文只有一個字 philadelphia,即弟兄的愛。基督徒彼此相愛是教會最大的特點,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啟示錄七書信中最好的教會是非拉鐵非,這名字也就是“弟兄的愛”之意。信徒對弟兄有愛心,與別的肢體過相愛的生活,乃是信徒品德中的高級品德。因為神賜各樣屬靈的恩賜給我們,其意義不是為我們個人的誇耀,乃是為眾弟兄的利益,並使我們可以和別的弟兄同心遵行主的吩咐。

  愛弟兄的心,不是一種結黨的心。這“弟兄”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基督徒,不是少數自己所喜歡的人。他們不論是我們所親密的,或生疏的,是我們所敬佩的,或憎厭的,都是我們的弟兄,是我們在基督生命中的肢體,我們都當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這是愛弟兄的心。保羅在林前十三章將愛作為一切屬靈工作品德的價值,若沒有愛則一切其他恩賜都是虛假的。在此彼得亦將愛放在八種品德的最高級。

  保羅在西三章14節說:“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那意思也表示愛是結合一切美德之力量,愛使一切其他的恩賜和品德發揮其完美的力量,而達到更高尚的目標。

八.愛眾人的心

  本句原文也是一個“愛”字,但這“愛”原文 agapaō 與上節的弟兄之愛 phileō 不同。Agapaō 屬於理性的愛,phileō 是友誼之愛。Agapaō 在聖經中是用以指屬神的愛,如約三章16節,羅八章37節,弗五章2節等。人的愛是由情感而生的,互相受對方的激發而發生愛的反應,是因為別人可愛,或因別人愛我,我也愛他。但神的愛卻無需等待別人的激發以引起祂的愛,祂乃是主動的、理智的。神對於人的愛,是完全由祂主動,祂看為應當愛人,便先愛了我們。祂的愛完全沒有肉體的偏私,沒有罪的成分,乃是完全在真理中,公平、廣博而又深厚的。

  信徒不單應有愛弟兄的心,還要加上神那種“愛”心。這種“愛”乃是“愛眾人的心”之愛,是對一切人不分等級,都本着體會神的心而愛他們。

  這“愛”與加五章22節之仁愛亦同類(參本書加拉太書釋經部分)。

  總之,使徒在此所講的八種屬靈品德,與其說是品德,不如說是神生命中之性情的表現。因為這一切的美好,並非人的模仿所能偽冒的,乃是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有分於基督生命的人,從生命所結的靈果。當我們追求順從裏面的生命而生活時,我們便會愈來愈發現,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乃是十分豐富充足的,我們應當不停止的追求長進,使神的性情可以更充足地在我們身上表露,基督的榮美能以更豐盛地從我們身上活出來。這就是我們今日在屬靈路上奔跑的目標。

著者:陳終道牧師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