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書讀經講義



貳 敬虔與知足(6:6-8)

一.敬虔加上知足的利益(6:6)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6:6)

  “然而”原文是“但是”的意思,英文 but。在此保羅說明,真敬虔和假師傅的敬虔不一樣。假師傅是以敬虔為得利的門徑,可是真正的敬虔根本不會貪圖利益,反倒加上知足的心。如果有人說他是敬畏神的,是敬虔度日的,那麼他就應該沒有貪圖今世財物的心。

  “知足”在此是指對屬世方面的知足,因為下文第7至8節:“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可見這“知足”並不是指靈性方面的自以為足,乃是指對物質方面有知足的心。

  假如我們過敬虔的生活,對屬世的物質又有知足的心,保羅說“這便是大利”。這“大”字加強全句的意思,同時也暗示,那些假師傅所貪圖的今世利益,其實都不過是些小利益。真正的利益乃是敬虔又有知足的心,這樣所得的才是“大”的利益。那些壞了心術的人不但得不到神的喜悅,所貪圖的那些屬世的財利,亦不過是暫時的,不能長久;但是那些真正敬畏神的人存知足的心,就可以得神的喜悅,得到屬靈的祝福,而神也會實際供應他們物質上所需用的。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當我們既敬虔又有知足的心,神就會把祂的義賜給我們,也把我們所需用的都加給我們。

二.知足的理由(6:7)

“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6:7)

  為甚麼我們要對今世的財物知足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上句表示我們是空手來到這世上的,現在我們所有的已經比我們來到世上時更多。我們來的時候連一件衣服都沒有,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所有的,都超過一件衣服;我們到世上來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做事,現在我們已經會說話、會做事、會走路,甚至還有很多別的才幹。我們現在比來的時候已經多了好多。我們要如何比較才有知足的心呢?如果我們與那些富有的人比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世上有錢人之上還有更有錢的人,一個賺兩千的人,在上面還有賺五千的。如果要與比自己更富足的人來比,就永遠不會知足。但是如果與自己來到世上的時候作比較,就會感謝神了,因為我們現在所有的,比起初來到世上的時候已多了許多。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帶甚麼去。就是在這世上我們得到了很多,但本身所能享用的仍然非常有限。不能享用的也是不能帶去的,結果還是要給別人。比如說你可以有很大的房子,但你只能睡一個房間,一張床;你天天吃好東西,卻會不覺得好吃,天天穿好的衣服,但穿慣了也不覺得好衣服有甚麼榮耀,倒常因衣服稍微有些不稱身而煩惱,所以在心靈上並沒有真正的享受。我們所有的錢若多過我們所能享受的,就都是枉然,因為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這一切都要留下。這正是有名的信徒約伯的經歷。約伯在受試煉的時候,一日之間所有的兒女財產都沒有了,但是他卻能夠俯伏在地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三.知足的意義(6:8)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6:8)

  怎樣才算是知足呢?就是以現在所有的為足,只要有穿的、有吃的,就應當知足了,如果我們能夠以“有衣有食”為足,就會免去很多煩惱,這是保羅自己的經驗。腓四章11節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保羅說到他如何隨事隨在得了秘訣,就是因為他有個知足的心。既然在世上不過是寄居的,我們的衣、食、住,不應該過於求享受,只要過得去就該滿足,因我們只不過暫時寄居在這世上,我們的家鄉是在天上。若存這樣的心,就不會在這世上妄自貪圖,而能過一個敬虔、知足的生活了。

著者:陳終道牧師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