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基督的人生——美好人生的典範

“從保羅的信主經歷學習重新編寫人生故事”系列之三

戴永富

經文:腓立比書三章5至11節

    

   上文探討了醜陋和缺乏意義的人生樣式(註一),現在讓我們從基督的身上學習美好且有意義的人生內涵。

   掃羅的舊世界、舊故事和舊自我是在通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被徹底破碎的。掃羅與耶穌的相遇直接帶來了這屬靈革命。那時掃羅猛然悔悟:那遭到律法的咒詛的耶穌居然是被稱義的神子,耶穌果然就是那位坐在父神的右邊的基督。耶穌的榮耀生命是人與神同在的生命,這顯然是人類中具有最漂亮故事的人了。耶穌的榮耀彰顯一個道理:神的同在是使所有故事變得更美的關鍵因素。與神同在意味着與神聯合,即人的故事與神的故事得到合一。與神聯合就是等於神和人的相愛關係;故耶穌不需要證明自己,因祂始終在天父的愛和接納中生存。耶穌雖然面對不友善的現實與人的挑戰,但祂知道有更大的現實掌管一切而愛祂。這表明,人的故事邏輯與神的敘述邏輯大相徑庭:人的榮耀觀所重視的是自我膨脹、不斷撈取而損人利己,而神的榮耀觀所重視的是自我分享、不斷施捨而捨己為他。

   神愛世人,不願罪人過不真實的人生。神尋求人,因祂關心人的真幸福。為了解放人類脫離撒但的欺騙奴役,神決定要先榮耀一個人的生命,而這人就是基督耶穌。耶穌先進入人生的故事,然後從這故事裏把那好像是無法避免的悲劇化為喜劇。之後神邀請人進入耶穌的故事,以耶穌的故事為他們的故事。神願意與人建立關係,所以神的故事要與人的故事匯成一個漂亮的故事。

   聖經說,基督成肉身,取了奴僕的形象(腓2:6-7)。奇妙的是,神通過耶穌吸收了人的故事,給神自己的故事增加了人的故事。“取了奴僕的形象”和“成為人”其實是相互解釋的(註二)。這是說,在亞當墮落後,“成為人”就是等於受各樣摧毀人生的勢力(苦難和死亡等等)的奴役(註三),而這些勢力都是破壞人生故事的完整性的敵對力量。因為罪惡,人無法避免悲劇,在此人是沒有自由的。但與人不同的是,基督謙卑而自由地選擇這悲劇。神在基督裏“被處境化”了,亦即神進入世界,以人充滿危機和挑戰的故事為自己的故事。

  耶穌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漂亮而有意義的故事未必是沒有痛苦的;關鍵在於,故事裏有沒有所謂的贖回性因素(redemptive factors),這是使故事的消極成分反過來增強了故事的積極意義的因素。第一種贖回性因素是愛的核心性。故事的痛苦未必破壞故事的意義,只要這痛苦是出於無私之愛。基督的美妙之處是祂自願選擇為他人承擔苦難;耶穌充滿痛苦的一生是祂對天父和他人的大愛的表現。對大部分人來說,與他人同甘共苦而為他人犧牲的作為總是散發出極大的道德魅力的。以這些作為為核心的人生故事,一般顯示出主角的漂亮人生與美麗的靈魂,而靈魂才是世上最寶貴的事物。基督美麗的靈魂的表現使祂的痛苦彰顯出美善的光彩,也讓祂的整個故事更有意義。

  第二種贖回性因素是愛者的贖回性同在(redeeming presence)。耶穌的故事之所以美好,因祂總是透過聖靈與天父同在,享受與天父的親密相愛。換言之,耶穌的人生之所以有美好的結局,因神始終與祂同在,而耶穌充滿愛心的所有行動都是這同在的表現。在許多故事中,所愛之人的同在可以淡化苦難或個人得失的考量。沒有相愛,再大的成功反而加重人的孤苦;有了相愛,再窮苦的日子也會增強愛。由於有愛我們的人的同在,我們的痛苦不但變得容易承擔,甚至使人生更甘甜更有意義,也增強和加深彼此的愛。照此,若失敗使我們更愛神,失敗就不但被淡化,反而是一種幸運。

  第三種贖回性因素是故事的美好結局。人生故事可以有好成分或者壞部分,但它的整個意義是取決於這些痛苦的位置在哪裏和它的結局如何。有的故事開頭好,情節還可,但結局悽慘得令人大失所望;悲慘的結局也使故事裏的每個美好之處教人慨嘆不已。有的故事開頭不好,內容屢見周折,但最後很幸福很光榮;美滿的結局令人喜出望外,也使故事裏的每個可悲之處最終令人發出讚嘆。十字架的愛與復活的大捷成為了照耀耶穌整個人生的光輝,使道成肉身從頭到尾的敘述光芒四射。

  復活這贖回性因素還是很必然的,因若無復活,光有愛的犧牲則叫人格外惋惜而大失所望;若無復活,光有愛者的同在亦不能完全贖回故事的悲劇,因死亡和虛空到頭來還是強於愛;若無復活,這種故事不只不漂亮,更是荒唐,也破碎了自我:既無法實現渴望,又孤苦伶仃,又過極缺意義和理性的人生。再者,耶穌最後打敗了人所懼怕的強大對手(死亡、罪惡、痛苦等等),故其復活的美妙之處是它不僅僅是關係到耶穌自己的復活,而是所有相信祂的人的復活。耶穌的故事的終極結局是帶領許多人享受美滿而榮耀的故事(來2:10)。耶穌的人生之所以是最漂亮的故事,因惟有耶穌的生命證明了愛是強於死亡的。

  總之,耶穌及跟隨祂的義人的故事雖有很多痛苦,但最終還是很有意義而漂亮的,因他們的故事存在着一些贖回性因素,即充滿愛心的生活、神的同在和美好的結局。在耶穌的故事裏,這一切贖回性因素都是密切相關而無法分割的。那麼,人要怎樣活得像耶穌一樣,而讓人生體現美好的故事?(待續)

  • (註一) 〈看破自欺和虛假的人生〉,第226期。
  • (註二) Peter-Ben Smit, Paradigms of Being in Christ: A Study of the Epistle of Philippians (London: Bloomsbury, 2013), p. 91.
  • (註三) Ralph Martin, A Hymn of Christ: Philippians 2:5-11 in Recent Interpretation & in the Setting of Early Christian Worship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1997), p. 179.

 

金燈臺活頁刊 第227期 2023.9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創欣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