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在我神殿中作柱子

鄭盛光

 

  一幢健全的房屋,除了需要堅固的根基與上好的材料之外,還有一樣東西是不能夠缺少的,那就是柱子。柱子越堅固,房屋就不容易倒塌;因為柱子扮演着支撐與平穩的角色。主耶穌曾對非拉鐵非教會應許說:“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啟三:12)非拉鐵非經常有地震,若有堅固的柱子,就能確保建築物的安全。
  保羅曾對提摩太說:“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這裏的家,所指的不是建築物,而是教會。這教會是用甚麼來支撐?第一是永生神自己,祂用全能的手來建造與看守;第二是用祂所啟示的道,那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我們既然都是被安放在教會這個大家庭裏,我們的責任是甚麼?就是要成為又粗又大的柱子。

一.關係與禱告的柱子

  翻開使徒行傳,第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得救人數不斷的增加。從一百二十到三千,從三千到八千,從八千到一萬,接下來不計其數。這麼龐大的會眾,如何在同一屋簷下和睦相處?

1. 肢體的關係

  初期教會可以說是無牆的教會:“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44-45)所謂無牆的教會,指的是各人的感情很融洽,沒有私心,沒有隔膜,沒有獨來獨往;大家都關心別人的需要,分享自己所擁有的。
  在當時的情況,信主的人常會面對的問題是有家歸不得,但很快的他們被接待到其他信徒的家中,成為家庭的一分子。聖經說:“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四:32-35)
  “同心合意”“一心一意”在使徒行傳裏出現三次(徒一:14,二:46,四:32),表明初期教會很看重肢體關係。“一心”指的是感情上的交流;“一意”指的是理性上的認同。有感情而無理智,我們會太過感情用事;有理智而無感情,我們會失去人情味。我們也許太過注重多樣化的節目與活動,卻忽略了人的需要;我們也許忙於事工的進展,卻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
  讓我們謹記,同在屋簷下,人比物重要;感情比職分重要;相交比工作重要。人是要愛,物是要用。物壞了,可以找人修理,人出了問題,就很難一下子把他扶正過來。

2. 禱告的凝聚

  初期教會第一個聚會不是培靈會,不是佈道會,而是一百二十人聚集在馬可的家舉行禱告會(徒一:12-15)。馬可的家為何會成為一個禱告的地方?有可能是馬可的母親馬利亞跟從主之後,時常接待主耶穌及使徒們到她家裏作客。久而久之,使徒們漸漸把這棟樓房當作是一個聚合禱告的地方。
  禱告成為一股很大的力量,使教會在面對政權的壓迫下,仍能在關鍵時刻化危機為契機,化阻力為助力。當彼得與約翰被官府警告不可再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時,他們就回到樓房那裏舉行禱告會。禱告一完,整個禱告地方大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徒四:21-24,31)。
  大逼迫終於大規模臨到教會領袖身上,希律下手殺死雅各,又把彼得收在監裏。這時候,教會又再舉行禱告會,全體信徒切切為彼得禱告(徒一二:1-5)。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彼得不但安然脫險離開監獄,也安然回到會友當中。聖經用了一句很奇妙的話來形容彼得當時心中的一個抉擇:要去哪裏呢?“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一二:12)
  禱告,能使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神的手施行審判,突然間,希律王死了,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徒一二:21-24)。
  今天,教會若注重禱告,就必能攻破魔鬼一切堅固的營壘;若不注重禱告,不但沒有能力,事工也將失去果效。

二.組織與配搭的柱子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身體一方面需要靠基督而活,一方面也需要“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一個健康的教會,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組織與妥當的配搭裏;任何方面出問題,都會造成內部的磨擦與折損。

1. 完善的組織

  當教會人數增多時,人事問題就越複雜;尤其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處久了,多多少少會發生磨擦。結果,“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六:1)怎麼辦呢?使徒們開始想到組織的重要,於是就從門徒當中選了七位執事來處理教會內部各方面的事務(徒六:3-6)。
  到底執事的工作範圍是甚麼?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那就是行政事務,包括管理飯食,照顧窮人,教堂維修,探訪病人及教會財務等。除了這些,執事的工作也包括傳福音,司提反和腓利便是七位執事裏面傳福音的佼佼者。他們的榜樣正向今日教會執事發出挑戰:不要把職分畫地自限,要追求不斷的進步。
  組織是一個過程,它會隨着教會的情況與不同需要而有所改變。組織是任用適當的人,去做適當的事;用適當的方法,去達成已定的目標。組織是透過妥善的人際關係處理,使教會事工不受攔阻,能持久性的發揮果效。

2. 妥善的配搭

  選立執事的目的不只是要妥善的管理教會,更是要讓使徒們有更多時間從事祈禱與傳道的工作。正如使徒們所說的:“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徒六:2)所謂不合宜,指的是角色模糊與工作分配不當;該管理事務的不好好管理,該專心傳道的不能專心傳道,整天忙着教會大大小小的事務。這是教會的危機,是教會的損失。傳道人再能幹,都會忙中有錯,難免顧此失彼。
  長老,傳道,執事雖各有不同的身分與角色;但若配搭得好,就能互相幫助,互補不足,造福教會。當摩西一人在山上舉手禱告時,他的手漸漸發沉無力;還好及時有亞倫與戶珥在旁扶持,才能使山下的戰爭取得勝利(出一七:9-12)。
  再看看尼希米和以斯拉這兩位領袖吧!他們各在以色列歸回的使命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個是行政人員,專從事策畫與組織工作;一個是教牧人員,精通神的聖言,專從事培靈與奮興的工作。一個注重聖殿外在的建造工程;一個注重聖民內在的生命更新。兩個人合作愉快,事工辦得非常出色。

三.突破與更新的柱子

  每個時代都會在新舊的交替中出現新的轉向。教會處在多變與多元化的時代中,若故步自封,因循舊習,肯定要被時代所淘汰。教會必須敢於面對挑戰,不斷的更新,才能有所突破。

1. 突破傳統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教會面對兩大陣營各不相讓的時刻。一方堅持基督徒必須受割禮;另一方認為耶穌基督已完成救恩,成全了律法,因此就不需死守律法的傳統。
  使徒們心裏清楚,這次要處理的,不再是希臘寡婦飯食的問題,而是信仰的核心問題。猶太的傳統有一定的價值,但當它成為束縛人心靈的規條,成為信仰的絆腳石之時,就會造成教會的裂縫。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透過耶路撒冷的會議,修正傳統的看法。慶幸的是,教會終於從猶太的傳統中走出來。
  這次會議能取得成功,有三個關鍵人物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保羅與彼得分別講述神如何引導他們從舊的律法觀念中突破出來,彼得是在哥尼流的家,保羅是在大馬色的路上。而雅各藉着彼得和保羅這兩位領袖人物的經歷見證,再加上阿摩司書第九章11至12節的詮釋,如此才使眾人順服下來。

2. 觀念更新

  人總是喜歡安於現狀,不容易接受改變。我們習慣既有的事奉模式,既有的觀念,既有的生活方式。例如彼得,對他來說,耶路撒冷才是他的“安全地帶”,神卻讓他走了一百公里的路,要他到該撒利亞外邦人當中傳講福音。神不希望祂的子民永遠待在一個狀況之中,祂要更新我們的觀念,轉變我們的腳步,調整我們的次序,建立我們的習慣。
  主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太九:17)新酒代表新的事工,新的異象,新的挑戰。新皮袋代表我們被更新了的生命,這生命因為有了彈性,所以能夠承受新的使命。當我們願意讓聖靈來更新我們的觀念時,才能為神做更大的事。

四.宣教與拓展的柱子

  同在屋簷下,除了發展教會各種事工之外,必須同時關注宣教事工的拓展。或許有人覺得小型教會怎能應付大型的宣教事工?其實,這不是做不做得來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一個健康的教會,必須有宣教的異象;一個成長的教會,也自然有拓展的能力。

1. 宣教的異象

  這宣教的異象包含三大要素,可以用三塊不同的鏡片來觀看:
  顯微鏡:細察使徒行傳,有兩股熱流同時在運行:一股是逼迫的熱流,基督徒到處被捉被囚;另一股是宣教的熱流,分散的基督徒不是害怕躲藏,而是“往各處去傳道”(徒八:1-2)。初期教會充滿宣教情懷,主的大使命深深烙印在信徒的心上。
  放大鏡:安提阿教會剛成立兩年多,卻可以差派第一對宣教士到外邦人的地方做宣教工作,這是何等的心胸(徒一三:1-3)。主耶穌的大使命就是要擴大我們的視野,建立普世宣教的心懷,要我們宏觀的看見神整個救恩計畫,不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區,國家,種族,而是萬民(可一六:15)。今天全球有六十多億人口,有二十多億基督徒,其中十億是坐視不理,不願意出去傳主福音的基督徒。求主把我們的視野放大,看見尚有四十多億流離失所的羊。
  望遠鏡:這副望遠鏡,一方面能讓那些因主的名而受苦的基督徒以信心的眼睛遙望天上更美的家鄉,看見天上那位昔在,今在,永在的神仍然坐在寶座上,祂的權柄統管着萬有。另一方面,它使我們看見地上一切事物不過是過眼雲煙,惟有福音工作所留下的果效將存到永恆。“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裏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着他們。”(啟一四:13)

2. 拓展的能力

  教會宣教的同時,也要植堂。植堂就是原本的母會發展到一個地步,開始考慮在另一個地方開拓第二個堂會。有些教會已經建立了幾十年,卻從未踏出一步去植堂,不敢把人數分出去,不敢把同工送出去。而使徒行傳給我們看見,保羅與同工們到處建立教會,其中有腓立比教會,哥林多教會,以弗所教會,歌羅西教會,加拉太教會,羅馬教會等。每建立一個教會,保羅與同工們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去牧養,栽培,訓練,直至當地信徒能夠起來獨當一面,他才離開。聖經記載,保羅與巴拿巴到了安提阿,看見那裏已有許多信徒,就立刻設立安提阿教會,並用了一年的工夫去培養幼苗成長(徒一一:19-26)。

總結

  教會是我們的家,雖然她有不完美之處,我們有責任去改善,使她更加完美。在這裏,你可以找到自己事奉的位置;在這裏,你可以發揮柱子的力量;在這裏,肢體關係的點點滴滴,將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同在屋簷下,我們就是教會的柱子,每根柱子都有它的功用,它們互相支撐,互相配合,缺少任何一根都不完整。這就讓我聯想到那癱子的四個朋友,他們四人組成完美的隊伍,把癱子抬到主的跟前(可二:3-12);因為他們願意承擔使命,一心一意,如此就能完成任務。
  讓我們群策群力,共同成為教會的柱子吧!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四一期 09.5
作者鄭盛光先生為馬來西亞文良港福音堂主任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