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羅馬路”並非“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是指着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內所闡明的蒙恩得救的途徑。巴底買的蒙恩經歷(可10:46-52),真合乎這“羅馬路”。人信主的經歷雖然不同,過程卻是基本上相似的。瞭解巴底買蒙恩的過程,能幫助我們引導未信者走上救恩之路。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羅10:17)
瞎子巴底買知曉主耶穌將經過耶利哥城外,是因為“他聽見”(可10:47)這好消息,不然,他永無見天日的機會。今天有許多心靈盲瞎的人,他們也需要有人去傳福音信息。他們“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羅10:14)可見傳福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
當日主耶穌果然經過耶利哥城外,巴底買絕不錯過機會,大聲求告主名:“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可10:47)雖然眾人禁止他,他還是大聲向主呼求(可10:48),可見他真心相信,迫切祈求,非得所求的不可。今天,我們不需要往遙遠之處才能聽到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就在我們所接觸的人中,在校園內,在華人餐館中,甚至在我們中間尚未信主的家人親友,處處都有許多活在深沉的痛苦之中的人,他們如同巴底買,正尋求平安和拯救。我們必須成為主的見證,拯救這個時代的“巴底買”。巴底買兩次稱呼主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耶穌”(可10:47-48),這是彌賽亞的名號,是主耶穌公開表明祂為救世主的身分。祂是基督,是人類獨一的救主。這是福音的超越性和獨一性,這純正的信仰是我們傳福音的方針。
“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倒蒙了憐恤。”(羅11:30)
因巴底買呼求主,主“就站住”(可10:49),並叫他過去。巴底買就丟棄衣服,跳起來,走到主那裏,主曾應許“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6:37),巴底買因來到主前而蒙主的大憐憫,使他絕處逢生。巴底買的人生有大轉機,全是“在乎發憐憫的神。”(羅9:16)昔日主耶穌“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這節經文也描述主耶穌如何深切的關懷失喪的靈魂。求主也將這惻隱的心賜給我們,使我們常有憐憫人的心而不敢敷衍塞責。
“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21)
巴底買走到主跟前的時候,主問他“要我為你作甚麼?”這是令人難於置信的提問,表明主應許將豐盛的恩典賜給他。巴底買滿有信心的對主說:“我要能看見。”(可10:51)果然,他因信得着所求的,眼瞎的巴底買立刻看見了。今日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思想,日趨猖獗,他們以人文主義為本,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都能引人到神面前,認為各種宗教都是康莊大道,可以殊途同歸,這種看法,不知誤盡幾多蒼生!目睹今日多人“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唯有“基督榮耀福音的光”(林後4:4),才能使心靈的瞎眼重見光明,只有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恩,神的應許才能作成。主耶穌對巴底買說:“你的信救了你了”,這是救恩要道,傳道者應當篤信不疑,人得救稱義,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2:8;羅4:16)
“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4)
巴底買得了醫治之後,他沒有立即回家去,卻“在路上跟隨耶穌”(可10:52),眼瞎的乞丐竟然成為一個跟從主的人,此後巴底買的人生有新生的樣式,並非往日的舊我。可見我們的信仰不是靜止的理論,而是行動的實踐。歷代以來福音的大能(參羅1:16)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在這急促轉變的世界中,還有甚麼比基督的福音更好,更重要的呢?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主所託付我們的福音使命尚未完成,傳福音的路可能是涉遠重洋,但“巴底買”的呼聲常常就在我們身旁,在我們的工作崗位中,但願我們對主說: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