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陳潤棠牧師惠贈大作華人教會新突破──華人宣教先鋒南洋拓荒史(以下簡稱“華書”),書中介紹八十年前翟輔民牧師所創辦的中國海外佈道團(以下簡稱佈道團)的歷史和早期華人宣教先驅在南洋一帶的事奉,尤其第二部的拓荒先鋒點將錄,如數家珍般數算先賢海外宣教的輝煌事蹟,娓娓道來,讀來使人興奮,愛不惜卷,也策勵着我等後輩,不敢怠惰,要有吃苦開荒的心志,繼往開來,見證主名。
讀過華書,感想良多,華人教會海外宣教工作開展多年,至今仍以緩慢的步伐發展,以下是筆者愚見,祈能拋磚引玉。
一.翟牧師在廣西梧州開展建道神學院,又推動華人學生作海外跨越文化的福音工作,有多人應召。奈何中國政治不穩定,經濟疲弱,宗教上有反反基督教運動,政治荏弱,軍閥割據,繼而日寇侵華,後又國內變色.國內教會自顧不暇,已再無餘力關心遠方的工場了。宣教工作實在需要有強壯的大後方作後盾。就以韓國教會為例,本來在九零年代初期韓國差出宣教士數量之多,直追美國,但是近年亞洲的經濟衰退,他們的外匯受限制,所以部分宣教士被召回!實屬可惜.所以為工場代禱的同時,也需要為大後方的穩定代求。
二.當時佈道團的宣教工場多限於東南亞一帶,奈何東南亞一帶同樣面對日本的蹂躪,及後或受共產政權的影響,或受民族主義者的排華影響,使工作的進展大受阻礙.要宣教工作能順利開展,實在要為宣教工場求平安。
三.當時佈道團的工作方向,顯然是先由華人工作做起,再找機會作跨越文化的福音工作,這本來是華人教會的有利條件,可惜很多工作後來又漸漸局限於華人的植會工作,工人也成了華僑。雖有部分仍能保留向超文化者傳福音的異象和使命,但多半只成了地方教會。到地極去的大任,在華人教會中未能產生推動的作用!這樣宣教士入籍當地社會,與會眾在同舟共濟的認同上有一定的好處,但在教會事工的交棒和再拔營起行的行動上,可能成了一定的限制.宣教士在入籍的取捨上,不可不察。
四.查翟牧師在梧州時有多項事工發起和推動,如書籍的出版,為華人的培靈會,以及聖經報等。這些工作都可順利移到香港,書籍出版工作後來在香港成了宣道書局,聖經報到八十年代才因種種困難而停刊,而培靈會就成了港九培靈會,每年都有上千人赴會。唯佈道團的工作就未能成功遷到香港來,王戴博士本有意以香港為佈道團的大本營,奈何香港教會在海外宣教事工上未能接上.其實不用說戰後華人世界百廢待興,教會自顧不暇,無力關心遠在天一方的海外事工,就是華福會成立了三十多年,過去的六次會議中,仍是強調“向世界華人傳福音的會議”,踏進第四十個年頭才漸進入“華人傳福音的會議”。龍維耐師母表示,參加華福多年,身為宣教士,現在才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年參加港九培靈會的牧者長執甚多,但被普世使命的信息所激動又在教會產生影響的卻不多見。這可以想像華人教會在普世使命上的虧欠,從這現象也可以了解到戰後佈道團未能成功搬到香港來的原因。
五.以陳潤棠牧師在東南亞的活躍程度,及其擅長資料搜集,要寫華書時在資料搜集上,尚感吃力。可能這些宣教士前輩們,多屬默默耕耘的一群,以致他們努力工作而少對外宣揚工作的需要和果效,使異象沒有傳開。如果這是屬實,可說是宣教士的責任。筆者想,或許是他們有意以文字把宣教工場的需要和負擔傳開,但面對教會對海外工作負擔疲弱,沒有書商願投資出版這類宣教書籍,以致投稿無門,異象不能傳遞也未可知。無論是哪方的責任,連這僅有的華人海外事工遺產,仍因資料不多而不為信徒所知,實屬可惜。
六.翟牧師顯然與一般華人牧者的蒙召觀念不同,一般華人教會非常強調神的感動(神的主動權),就是有肢體有意獻身,華人牧者仍會多方質問,以確保獻身者沒有誤解神的呼召。不知翟牧師是有屬靈慧眼,看得出合用工人,還是他愛把需要和異象傳遞,向人發出挑戰。經他鼓勵而獻身的青年,彼彼皆是。這隨時向青年人傳出異象且信任他們的工作能力的榜樣,和看得見合用人選的慧眼,值得華人牧者學習。
筆者深願神在華人教會中興起更多人,為普世使命在前線作戰,或在大後方推動,讓華人教會在這大使命上不至落後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