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失敗的鑑戒

潘乃豐

 

  掃羅為以色列首任國王,他有過人之處,以色列中沒有一人能跟他相比,尤其當亞捫人大興其師攻打以色列時,掃羅熱心愛國,率領以色列人擊敗仇敵。掃羅其他的優點,可由撒母耳記上第九章找到,可謂聲譽卓著,配當一國之君。然而,由第十三章開始,我們看見他漸漸趨向敗亡之路,以致造成其身敗名裂,何等可惜!

  雖然當時掃羅在吉甲的處境危急,敵軍已迫近,撒母耳又遲遲未到,但神早已作美好的安排,要他等七日,待撒母耳來獻祭,然後神才要打發掃羅去爭戰。但尚未滿七日,他覺得若仍按兵不動,士兵就會洩氣,於是擅自獻祭,可見他在等候神的事上失敗了!

  耐心等候是一件難學的功課,我們本性的愛動與急躁,不易安靜仰望,專心等候。所以今天廿一世紀“等候”已成為我們的忌語,大家認為現在是一個迫不及待的時候,做事豈能“三思而後行”或“慢一步着想”﹖但是“等候”常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如何等候﹖等候並非空空洞洞的等候,乃是成竹在胸。等候的態度,乃是如同主耶穌的常態,在祂的門徒竭力勸祂“顯揚名聲”時,祂反倒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掃羅因不能耐心等候神,就犯上了第二個錯誤:侵越祭權。撒母耳身兼三職,他是先知(撒上二:20),士師(撒上七:15),和祭司(撒上七:9)。獻祭的事,理當由撒母耳執行,掃羅竟然越權,擅自獻祭,表明不尊重神劃分的崗位。

  在撒母耳記上第十五章,掃羅又犯了別樣的錯誤。他為了爭取民眾的心,而順從民意,將亞瑪力人最好的牛羊留下,他寧可違背神的命令,也不想得罪百姓,及至他知道自己被神厭棄,仍要求撒母耳在以色列人面前抬舉他(撒上一五:30),以保持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掃羅成了一個專討人喜歡的人(People Pleaser),常常迎合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只追求外在的表現和成就,藉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熱心的事奉竟成了尋求別人接納的途徑。

  以上所提是掃羅的失敗,但最大的失敗是他的頑梗不肯悔改。當撒母耳責問他的時候,他一點認錯的表示也沒有,反而委過於人。神是公義也是慈愛的主,祂體恤人的軟弱,但對人的強頑悖逆卻絕不寬恕,所以撒母耳宣告掃羅的王位必不長久(撒上一三:13-14)。可是掃羅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神既厭棄他作王,以後我們看見他漸漸趨向敗亡之路。今天,我們若犯罪而不悔改,有一天這罪要追上來,抓住我們(民三二:23)。但願掃羅的失敗成為我們的鑑戒。從今以後,在教會中好好地事奉主,成為祂所喜悅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