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決戰的檄文-永鳴的戰鼓

謝錫命

 

  主耶穌受難前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反覆三次(可見其重要),字字血淚,微言大義,感人至深。它揭開了救贖大決戰的序幕,是空前巨大的靈界爭戰的檄文;它是永鳴的戰鼓,伴着那場畢其功於一役的戰鬥,響徹寰宇,直到如今。

  可是,這樣一篇富有偉大意義的禱文,卻是長期被理解成為主的軟弱,痛苦掙扎,禱告未蒙應允而最後順服,以致使它蒙上了陰影,有損我們主的完美無瑕,這是多麼令人沉痛的事啊!

  這樣一篇思想感情極其豐富,含意極其深遠,情藻極其高尚發自主潔白無瑕的內心的禱告,實在不是我們所能完全測度,也不是語言所能充分表達描繪的。我們只能在每次領受聖餐,吃着那象徵主身體的餅,喝着那代表主為救贖我們而流出的寶血的葡萄汁時,讓歷代千萬聖徒,用千萬次感恩的禱語的總匯去表達。

  本文,想與大家較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求真理的靈引領,使我們能透過字句的表面,進入它無限豐富的深藏。

  首先,讓我們看希伯來書第五章第七節至十節:“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神照着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這段經文,一語道破了客西馬尼的禱告,其全部主旨,以及敬虔,謙卑,順服的態度,都蒙天父完全的應允。這就是說:禱告是完美的,肯定的,而且聖經裏從未見對它有任何的貶意。現在,我們就朝這段經文所定的方向,看看主耶穌在作那禱告前,如何多次向門徒曉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着他所寫的。”(太二六:24),三天後復活,以及門徒的反應,以求真正了解客西馬尼禱告的主旨及用心所在。下面,試按時間的先後,舉其犖犖大者:

一.在該撒利亞腓立比

  彼得剛認耶穌為彌賽亞,耶穌即首次披露“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門徒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主“明明說這話,彼得就拉着他勸他。”(可八:32)耶穌責備彼得“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八:33)

二.耶穌刻意安排登山變像

  門徒看見“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此時又有天父的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他。”(路九:30,35)可是下山的時候,門徒仍沒有聽進主的話,只是“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可九:10)  

三.在加利利路上

  耶穌又說起這件事,“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可九:32)可見主耶穌已不嫌其煩解說,但門徒始終情感上扭不過彎來。

四.耶穌與門徒向耶路撒冷進發

  有兩處記載值得注意:

  “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門徒就希奇,跟從的人也害怕。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可一○:32)可以想像,平常門徒與主同行,必然是三五成群,或前或後,時而聽教訓,時而說說笑笑,然而這次他們卻步不前,心裏充滿疑懼,納悶:主啊!前面是高深莫測的險途,你為甚麼一定要去呢?

  路上,有幾個法利賽人要耶穌離開,因為希律想要殺他。“耶穌說,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雖然這樣,今天明天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路一三:32-33)耶穌甘願捨己,義無反顧。

五.最後晚餐

  耶穌直接向門徒揭示救贖之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二六:28)並且安慰他們,將來必“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太二六:29)但他們依然不明白。隨後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太二六:31)(客西馬尼的禱告,以及耶穌被拿都是發生在當天夜裏,耶穌的話明明預言門徒會軟弱跌倒,不是主自己跌倒。主耶穌是神道成了肉身,有人所有的身體上的軟弱,“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所以,“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25),也就是說主耶穌不可能有意念上的軟弱,若在客西馬尼的禱告中“找出”軟弱,那肯定是無中生有,子虛烏有之說了。)  

  由上述五點,可見主耶穌對門徒的曉喻,可謂三令五申,信誓旦旦,言之鑿鑿。神是信實的,正如聖經所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一三:8)何況“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裏所定的旨意。”(弗三:11)既是亙古以來創造萬物的神所定下的“旨意”,祂又怎會出爾反爾。

  然而,為甚麼客西馬尼的禱告裏又出現“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太二六:39)的話語呢?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我們只有學保羅那樣,努力去“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腓一:8)才能得着真意。也就是說,我們要聯繫對神的本性認識,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環境,透過字面,去體會當時主耶穌的心。耶穌在作了第一次禱告後,再一次教訓彼得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一四:38)門徒的軟弱不正是表現在他們出於愛主的“人意”,期望苦杯離開主嗎?主耶穌已經無數次正面的解釋,可是他們不明白,不願意接受,所以通過禱告從另一角度提出,目的使他們日後明白,事勢的發展是主耶穌吃了苦杯,那是來自神的旨意。(徒二:23,三:18,四:28)

  明白了這些,那麼對主的“憂愁”,“極其難過”,“流淚”,“驚恐”等情感就可以理解了。這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面對着祂所造,所養,所愛的人類,因犯罪而走向墮落死亡,祂要憑着權柄甘願捨命去拯救他們,就像一位慈母捨己去救她瀕死的兒子一樣,主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呀!

  客西馬尼園禱告的下半部是:“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六:39)換句話說:“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二六:42)。“意旨”,就是萬世以來,神訂下的救贖大計;“照…成全”,就是決戰的命令;決戰的地點,就是耶路撒冷,各各他;我們的主耶穌,便是天父派下來的統帥。這場爭戰的規模與性質:祂“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客西馬尼的禱告,托住了這場大決戰,就像當年摩西舉手禱告支持着約書亞的爭戰一樣。(出一七:8-13)祂挫敗了兩次撒旦企圖阻擋救贖大計進行的試探:約翰福音第十八章十至十二節“西門彼得帶着一把刀…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四十一至四十二節祭司長和文士戲弄耶穌,說“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我們雖然肉眼看不見那場鏖戰的淚烈情景,但聖經記載了其中一個驚心動魄的景像:“忽然,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太二七:51-53)顯示了大決戰的最後勝利。

  時隔二千年,我們今天每次讀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依然感慨萬千,恆久常新。

  讀着它,使我們這些罪人汗顏,痛悔,淚滿襟。當年苦杯所以不能離開主,皆因我們的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來九:22)“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
  讀着它,我們讚美,敬佩主的順服,祂是“創世以來…被殺之羔羊”(啟一三:8),祂永遠的順服,“存心順服”(腓二:8),我們怎能不永遠順服主而得救。

  讀着它,我們心中的戰鼓長鳴,為神的意旨成全,傳揚福音,“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