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解釋聖經的人認為,主耶穌講比喻之目的,為使聽眾更易明白祂所講的道。若以為祂講比喻之目的是使某些人更難明祂所講的道,是不合主耶穌講道之原則的。因主耶穌所用的比喻,都是取材當日農業社會非常現實的事物,例如撒種的比喻中的種子,土地,撒種的人,飛鳥,荊棘,日頭…等,都是非常易明的事物。這種見解,雖然合理,卻非適用於所有比喻,更不可忽視本段經文若干重要的事實。即:
1. 主耶穌講比喻,所取材的事物雖然都是當日農業社會大家熟悉的,但比喻的內容和意義,卻不是人人都能明的。且因比喻的內涵十分豐富,有不同層次的意義,令人玩味無窮,不是粗心的人一下子就全都明白的。
2. 若主耶穌所講的比喻是當時人人都明的,為甚麼使徒們在主耶穌講完撒種的比喻之後到祂跟前,請祂解明比喻的意義:“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甚麼意思﹖”(路八:9)
3. 以現代工商業社會的人來看這撒種比喻中的種子,淺土石頭,日頭,荊棘,子粒…不也同樣易明麼﹖
但是否果真人人都明白這比喻的意義﹖比喻取材通俗,不就是設喻之內涵膚淺平庸,那完全是兩回事。
4. 很顯然,門徒前來問耶穌為甚麼用比喻,並請祂解明比喻的意思,正可表示在此之前主耶穌沒有那麼多用比喻,且可能聽眾中也有人不明主所講比喻的意思,所以才這樣問。
茲將主耶穌回答門徒對眾人講道為甚麼用比喻簡釋如下:
“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太一三:11)
可見主用比喻的原故是因祂當時講的是特別關係天國的奧秘,是天國的子民才易明,非天國的外人或未有神生命的人所難明的,所以只叫門徒知道,不叫眾人知道。但並非說主所有的講道都是故意把意思隱藏而不願人知道。
這裏的記載,明顯看出主對門徒講道和對普通人講道是有分別的(參可四:33-34),這不是因主對人有私心或偏袒,乃因事實上許多屬靈的真理,對外人講論是不適宜的,如馬太福音第七章六節:“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人對真理領悟的能力,既有差異,講道的人當然可按領受者程度而傳講了。正如教中學生與教小學生所講授的內容當然有分別,而非有偏袒或輕重。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一三:12)
這十二節是解釋十一節的原因。注意十一節的“你們”指門徒,也代表一切有信心而接受主的話的人。“他們”指外人(可四:11),也代表一切聽而不信主的人。這樣,這十二節的意思就是,那些聽了主的道而有信心接受的人,必因主所講較深奧的道而得益更多。反之,那些無心信從主講道的人,既不肯追求,又不明白,就必因主所講較深奧的道(有關天國奧秘的道)而更覺無所得着(參太一二:25;林前一:18;二:11,14),甚至連先前所聽的也因疑惑而失落。
十三章十二節:“凡有的…”
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二十九節分銀子的比喻也有提及,在此是指信心領悟屬靈真理方面。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二十九節是指工作方面,可見不論我們對真理的領悟或恩賜的運用,越多追求使用,就必越長進,加增。否則就必越退減。虛心領教的人,越聽越領受得多,傲慢而無心向道的,越聽越覺無所得。
他們自己硬心,根本不想悔改,無心信從(太一三:13-15),以致主所講的,對他們越覺難以接受。在此主引述先知的話說明人心如此剛硬,以賽亞早已明說:
1. 十三節:“因他們看也看不見”,對照下節(14節下):“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即:他們雖看見主所行許多神蹟,猶如未見一樣,因他們看不出祂超乎常人之處。例如看不見祂不是普通先知們所能比擬的。
2. 十三節:“聽也聽不見”,對照下節(14節中):“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即:他們雖聽了主的講論猶如未聽,因為他們所聽的,還未了解,就自以為知道,甚至大膽批判,也不覺得主所講的,對他們的生死,有那麼重大的關係。
3. “油蒙了心”(15節上):“心”在此實際上指心意,包括情感和理智。他們的心受偏見和罪惡的遮蔽,就如人心被脂肪包裏阻塞,不能正常工作。
4. “耳朵發沉”(15節中):屢次聽道而不遵從,對主的忠言聽不進去,良心麻木,不受感動。
5. “眼睛閉着”(15節中):不肯接受光照,對已擺在眼前的救恩,故意不想看見。
6. “恐怕眼睛看見…”(15節下):注意上句的“眼睛閉着”,可證明聽道着的硬心,是蓄意不要看見,不要聰明;所以這“恐怕”絕不是神那方面恐怕人聽道受感而悔改,乃是人的方面,硬心到惟恐受了感動而悔改。這種蓄意硬心,也是使他們油蒙了心,不受聖靈的啟導,耳朵發沉,聽道不能入心的原因。他們逃避又提防神的救恩臨到他們,有如提防被誘騙或遇到甚麼災禍一般。(參徒二六:28小字)
除了主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責備猶太人的不信之外,使徒保羅也曾引用以賽亞的話責備猶太人的硬心:
使徒行傳第二十八章二十三至二十九節:“…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着。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保羅說了這話,猶太人議論紛紛的就走了。”
在這幾節經文中,保羅為證明猶太人的“不信”而引用先知的話,因保羅約猶太人來他寓所,為要向他們證明耶穌就是基督,但他們“有信的,有不信的”(徒二八:24),看來不信的人居多。所以保羅引用了先知的話之後加上一句:“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28節)這節更證明保羅的引用,是為說明猶太人的不信,因而福音的重心移向外邦是無可避免的,可見使徒保羅對以賽亞書第六章九至十節的話,也應領會為人方面的不肯明不要信,而不是神那方面恐怕人信。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一三:16-17)
“但”表明門徒與上文那些人的情形相反。他們不但肉眼與肉耳看見聽見主耶穌,並且從心靈中實在認識了祂。門徒們的福氣,不但大過那些在肉眼方面看見主而未信從祂的人,也大過古時許多先知們。他們雖然有信心,遙遠地相信那要來的彌賽亞,卻未得親眼看見他們所盼望的基督。西面因得在未死之先,看見嬰孩基督而大大歡樂稱頌神(路二:25-32),可見舊約許多有信心的人如何以能在肉身中看見基督為極大的福分。雖然他們不是要等到看見才信,卻也認為能親眼見基督是一種無限的光榮。但門徒們卻兼得這兩種別人所不能全得着的福氣──不但看見了,也信了。不但信了,也看見了,且親自跟祂一起生活過!不但一起生活過,且把親身所經歷的,不顧性命地向萬人作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