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福音與華人文化

陳終道

 

  人的思想影響人的心態與行動。使徒保羅是基督福音的“特派使徒”(參羅一:1)。他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難有兩方面:(1) 猶太人誤解律法精義的傳統;(2) 以希臘人為主的各種世俗敵對神的思想。保羅寫信給當時希臘主要大城市的哥林多教會時說: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的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林後一○:4-5)

  傳福音是一種屬靈的爭戰,不是鎗炮血肉之戰,而是思想與心意的爭戰。第五節首的“計謀”,呂振中本譯作“思想”。第五節末的“心意”則較偏重情感心態方面。世俗有許多宗教或道德方面的敵對神的哲學和文化,在人的心中成為“營壘”。傳福音的人要把這類思想上,文化上的營壘攻破,然後才能真正把人的心意奪回,使人順服基督。甚麼是華人觀念上,文化上的營壘,攔阻人信服基督﹖以下僅屬粗略分析:

一.古遠文化的優越感

  主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太一一:25)福音的基本原理要求人先在神前謙卑下來,然後才向他顯明祂的真理。每個民族都有他特有的驕傲,華人特有的驕傲是他們的古遠文化。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已有五千年的文化。遠在堯舜禹湯的上古時代,已有昇平大治的政蹟。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軒轅黃帝平蚩尤之亂,命倉頡造字,其妃嫘祖養蠶取絲作衣裳。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是因其為炎帝(神農)與黃帝的後代。這些古代的帝王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賢君,在仁政與科技上,對古代人民作出偉大貢獻,成為中華民族的光榮。

  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五五一至四九七年)晚年編詩經,修書經,訂禮樂,贊周易,刪春秋,將古代聖賢帝王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言行大事,編成六經,即秋(後樂經亡於秦而稱五經)。及南宋之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此後四書五經,遂成為儒家主要經書。精通四書五經及其中聖賢哲理,就成為歷代有學之士的表記。自唐朝起,設科舉制度,直至清末,為文人入仕必經途徑。更使儒家學說與思想遍及歷代各階層。科舉制度對封建時代的人來說,是突破貴族階層的出路,任何人可以憑自己的學問成為達官貴人,“學而優則仕”,所以中國人的“貴族”,雖有家族之偏袒蔭庇,但大致上階級是可以突破的。窮苦文人,一旦高中狀元,即成貴人。

  這些文化思想影響今日大多數華人。雖然今日有少數華人甚至不知甚麼叫做四書五經,但其中的思想與做人的哲理,已成為華人對自己文化足以自豪的誇口與傳統,因而對福音初階的道理,常視為膚淺幼稚,而不肯細思,這是我在福音工作上所遇到文化上的障礙。

二.人本主義思想

  在孔子之前,中國雖有不少聖賢及帝王,但儒家彙集古聖先賢的嘉言懿行,又加以發揚光大,所以儒家人道思想已成為華人傳統思想的代表。

  儒家所表揚的都是人,雖沒有完全否定鬼神,但並不重視神靈,卻以“人”為中心。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這些話最少表示他對於鬼神之事不積極探究,因為對眼前所能見的人,事與物,尚且未能盡知,何必多花時間去探究不可知的鬼神﹖所以說:“天道遠,人道邇。”“天道”太遠了,不切實際,人道則近,每日所接觸的人群中,應探究做人的道理和原則,較為現實,這種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在宗教方面,很容易變成功利的信仰。向中國人傳福音最普遍的問題是“信耶穌有飯吃嗎﹖”這問題似乎很膚淺,但事實上許多人拜偶像正是因為求保佑,包括保佑做壞事。若存這樣心態信耶穌,剛好與福音真理背道而馳。

三.倫理道德

  道德思想對信仰一般宗教可成為幫助,也可成為攔阻。怎樣使它成為福音的幫助﹖讓我們先了解華人傳統思想。

  傳統的華人道德思想,實際上就是儒家的思想(最少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不論事業成功的步驟與品德的修養,都是由心態至外表,由個人至社會。例如:“順天,安命,立誠,行仁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順天安命是人生觀之建立;立誠,行仁義是品格行為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事業成功的步驟。先建立人生觀與品格,繼而管理自己,治理家庭,然後才論及治國平天下。這種先從個人心態品格的修養,然後講求才能的應用的層次,與聖經有關信徒品德方面之教導十分接近。但現代華人受西方思想影響,反而不理會個人的品格或家庭生活的成功,只講究才能,方法的成功,甚至不擇手段的爭取權力地位。這些人多半輕忽華人傳統思想的美好的方面。

  在道德修養方面,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但為個人修養的準繩,也是維繫倫理,家族與社會關係的道德。而八德之中最注重孝道,“百行孝為先”,而所謂“孝”有敬重,聽從,贍養,善待等意。父母在生時孝順敬奉,父母去世後繼承其志願,光宗耀祖。因此個人的成功被認為家族的光榮,個人的失敗看為整個家族的羞辱,這是華人傳統的思想。

  由於重視孝道,中國人拜祭祖先,早就成為傳統習慣,對於基督徒不拜祖先視為大逆不道,近年西方神學高唱本色化,而認為拜祖先是中國文化,不算為拜偶像。這種妥協的傳福音方法是捨本逐末,削足就履的方法,是投降式的傳福音。他們未明白強調福音特質才是應付中國文化的最重要武器。

  中國人在道德方面已經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各方面都很有根基,儒家學說缺乏生命的能力。所以儒家的道理有許多方面與聖經的教訓十分接近,但那是“人道”,不是“天道”;是教導,不是生命之道。如果我們不用生命之道去應付中國的文化及道德的傳統,我們不但不能將福音傳給中國人,而且會使福音被中國文化所同化。聖經的道德水準比各“家”更高,因為聖經是按着神的聖潔的標準。但這樣的道德要求,必須先領受神的生命,否則不但不能遵行,甚至不能明白,產生誤解。反之,如果我們能讓人認識到基督所給人的是屬神的生命,這福音真道是叫人在肉身生命之外,得到永生神的生命,可使人從聖靈而生。倚靠聖靈能力,使人體會到福音不只是一種道理,乃是改變人內心的大能。這種改變並非儒家所講的修養,是領受神生命後的改變。這才是向華人傳福音的要點,萬不可放鬆。

  許多人在傳福音的時候,雖講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但似乎只有這一點點可以算得上是福音,其餘的就講到道德,做人的道理,甚至所講的遠不及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所以我必須對生命之道有實際經驗,並且抓緊這生命之道,才是對華人傳福音的基本途徑。我們必須用中國人已有的道德觀念中配合聖經對道德的要求,講明人對罪的無能為力,雖然知道善,卻沒有力量行,進而使人尋求生命之道。

  正因儒家思想在道德方面如此接近聖經,反而成為許多人信耶穌的攔阻。一方面他們認為沒有需要去相信一個外國的耶穌,因為在道德的教導方面,中國人已有幾千年累積的“財富”;另一方面,許多掛名的基督徒事實上還未經驗生命之道,所以他們所講的“信耶穌”也無非是教人做好之類,甚至他們所講所行的還比不上孔夫子的門徒。

  中國儒家觀念攔阻人信耶穌,與猶太人因熱心律法而不信耶穌相似。雖然看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但猶太人同樣以為有很好的律法可以遵守,這些律法都是教人做好,甚至叫人敬畏神的,而結果法利賽人以為自己已經夠好,所以不需要救恩。這一點與許多有儒學思想的人極為接近。

四.民間信仰對福音的攔阻

  所謂華人的民間信仰,簡單說就是儒,釋,道三教的思想,是影響中國的主要宗教。其中儒家的地位是超然的,普遍為知識份子所接受。中國之民間迷信,已將儒釋道三種思想合而為一,雖無正式宣告,但在觀念上思想已經合一了。最主要的觀念是人死了變為鬼,好人死了變為神祇,或者經修煉而成仙。其中共同點是將對國家社會有貢獻受人敬愛的人“神化”了。把他們當作膜拜的對象,這種思想就成為福音的大攔阻。

  聖經的教訓明說不可以拜偶像,如果我們硬要把拜偶像當作中國的文化而姑息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把福音繼續傳下去了!而且聖經宣告不可在獨一神之外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是十誡的第一,二條。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四至五節──“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按辭海的註釋,是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即周靈王七年,死於公元前四八七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與孔子同時代。而聖經禁拜偶像的誡命比孔子出生約早了一千年,可見絕非針對儒釋道三教,而拜偶像的罪在孔子或釋迦之前早已存在,且已成為世人的習慣了。

  民間迷信既是將本國的人或家族的人神化,我們傳福音的時候,絕對不能在這一方面用任何“文化”與之對抗。除了用福音真理,神的真道,使他們認識拜偶像的虛假,指明領受敬拜的並不是被敬奉的人,而是敬鬼靈,是魔鬼的誘惑,更直接了當。凡相信有鬼神的人,也就是承認靈界的存在。從這方面使人認識真神是聖潔的,一定不受人的賄賂,也不會容納罪惡的神,才算是利用他們的“文化”為接觸點。

  所以我們要將華人講現實的思想,誘導為面對現實,不是逃避現實;是誠實悔改,不是假意悔改方面,才可以成為傳福音的利益。

五.福音入華之“先天缺陷”

  福音傳入中國,有幾個“先天”的不利因素,成為華人對基督教普遍的偏見。

  1. 鴉片戰爭與福音入華

  雖然在唐代“景教”一度傳入中國,但太“本色化”了,反被中國民間信仰所同化。福音真正傳入而又能生根的,應從馬禮遜(1782-1834)自澳門入廣州傳福音算起。馬禮遜死在中國,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澳門。馬禮遜傳福音的成功,在於文字工作方面。在極困難情形下,把聖經繙譯成中文。於一八一零年出版中文使徒行傳,次年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問答”。文字宣教是福音入華的真正先鋒,卻被現今許多“差傳”團體忽視了。

  當時滿清政府只許東印度公司職員在華留居,但出入均受限制,外出閒遊,也要照規定時間(參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林治平編著)。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國家強迫滿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教會遂得以趁機派宣教士進入中國。但因宣教士來華與西方國家武力侵略有連帶關係,在中國民間所引起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福音傳入是一件好事,但鴉片戰爭實在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英商等於用武力將毒品賣給中國人,而宣教士則繼鴉片戰爭後來華宣教,可以說福音傳入中國已有一種先天性的缺陷,引起華人的反感。

  2. 太平天國之亂

  大約在鴉片戰爭後八年,有十五年時間的混亂。其中主角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約在道光年間入耶穌會,稱上帝是天父,耶穌是長子,他自己是次子。在咸豐元年攻陷永安州,建立太平天國,向北進軍,攻陷六百餘城,遍及中國十六省。他提倡廢科舉,辦新學,興女校,禁纏足,禁鴉片,娼妓,其主張甚得民心,亦與基督教道理相合。但可惜他自己並不明白真理,所以自稱天父之次子;而用武力革命,根本不合聖經,其後太平天國因內部問題,互相傾軋,終為曾國藩,左宗棠鏟平,洪秀全失敗自殺。太平天國之亂,其主題雖好,卻使基督教在中國士大夫階層留下惡感。

  3. 義和團

  義和團本是民間反清滅洋之組織。因為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迫開了數個通商港口,外國商人與中國貿易,除販賣鴉片之外,當然也有其他買賣;他們向中國官員行賄,增加許多黑暗的事,清末貪官污吏特多,平民也因洋人有財有勢而巴結討好他們,甚至販賣同胞到國外淪為奴娼,引起國人反感,念恨在心。這些現象本與基督教無關,但因宣教士藉着這機會來華傳教,難免受池魚之殃。義和團約在一八九九年(太平天國後三十餘年)在山東平源縣起義,至一九零零年初,義和團已從山東擴展到直隸,山西,內蒙古,東北,甚至有婦女起而成立“紅燈照”組織,練武以備反清滅洋運動,所謂“滅洋”卻與“反教”成為一體。當時許多損毀宣教士的傳言四起,例如:傳說教會育嬰堂殺嬰孩,挖眼剖心,製煉丹藥,這些謠言愈傳愈“真”,地方官府不予澄清,皆因反洋與反教合在一起,使反教情緒激憤日甚,因而有不少反教事件發生,如揚州教案,天津教案等。(參辭海辭源

  義和團的反洋運動,終於引起美,俄,日,英,德,法,意,奧八國藉口保護使館,組織聯軍攻進北京。一九零零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血洗京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許多歷史寶貴文物被劫。到一九零一年訂立申丑條約,由李鴻章作全權代表,向各國求和。這些事是中國歷史上極大的恥辱,竟與基督教有連帶關係,所以基督教傳入中國,是有“先天性的缺憾”,不容諱疾忌醫地避而不談。雖然義和團的開始是民間組織,他們發動焚燒教堂,殺害洋人,擾亂大使館等事是不法行為,但到後來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所施的暴力摧殘,造成中國人民心靈中極大的創傷。在教會立場而言,那時確有許多人為主受害殉道,是非常值得我們敬重的;但外國政府在保護宣教士擾害時之驕橫傲慢的態度,動輒派軍艦進駐,要求過苛及侮辱性的賠償等事,對福音事工所產生的阻礙甚於助益。這正是中國民間對“洋教”普遍存敵視心態的原因,實在是現今那些想藉着政治權勢廣傳福音者的前車之鑑。今日華人教會應徹底摒除媚外爭寵的可恥積習,建立高尚的事奉主的志節,才可作無愧的工人。

六.總結

  1. 傳福音與本色化。鴉片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滿清政府內部的腐敗無能與科學的落後,使中國人在外國人之前患上嚴重的自卑感,又完全失去自信心。那種影響直到今日並未好轉。其實科學的落後,並不就是文化落後,那根本是兩回事。但一般人常以科學落後看作文化落後,這是今日華人盲目崇外的原因。所以,所謂福音本色化,僅能限於針對華人文化而採取傳福音方法的改良,絕不能改變福音真理的實質。不論西方與東方都不能任由他們的文化改變福音,這是同一道理。因為真理才是標準,人的文化不是標準。

  2. 華人非常注重家族觀念,聖經也是一樣。從挪亞一家八口進入方舟開始,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至整個以色列人的歷史,都表現聖經相當注重家族觀念。以色列人重視家譜的記載,也與中國人重視家族相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觀念去傳福音。如聖經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的一家都必得救。”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向家人作見證,也是聖經所注重的教訓。

  3. 華人相信因果報應,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着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着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我們可從這方面講到人的罪必須得到神的赦免,才能免去罪的報應。

  4. 中國人既注重不忘本,敬祖先,我們應該讓他們看到聖經要我們不可忘記從一本造萬族的那位神;中國人對任何偶像都有一種懼怕的心理,因為鬼神都是可怕的,而且由於多年的積弱,自然有一種缺乏安全的感覺,處處提防人的心理,我們應讓他們看見神的可信可靠。教會應有的見證,是要叫人感覺到教會與世俗不同,在這個地方是安全的,沒有勾心鬥角陰險的詭計。教會成為溫暖的大家庭,對重視家庭觀念的華人,會成為極大的吸引力。反之,把教會變成大機構,對華人的文化來說剛剛相反。大陸家庭教會的迅速發展,正是一種本色化的“自然表露”。

  5. 中國人的思想比較接近悲觀,我們聽中國音樂或看中國戲劇,總是哀傷的佔多數。因為多年的戰亂,不平等的待遇,封建制度的壓迫,受苦受冤屈已成為華人思想的一部份了。向別人轉嫁這些冤屈痛苦,也成中國人"報復"心理之一。我們可以在這方面讓人看到神是伸冤的神,神是看顧孤兒寡婦的神;不論是主耶穌或使徒們,都是為貧苦大眾說話的人;福音叫所有富有的,貧窮的,有學問的,沒有學識的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主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從這方面啟發人認識神的憐愛,同情,是傳福音的入門途徑之一。

  6. 華人傳統禮貌,善於順人情面。基督徒可以利用這種傳統“文化”,邀請人聽福音或爭取可以向人傳福音的機會。但在帶領人信主時,卻要留心他是否真心相信,還是為情面的敷衍“相信”,才不致僅僅引人入教,卻沒有領受基督生命。

  7. 行善積德也是華人普通的觀念。聖經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行善當然合乎聖經的教訓,但應技巧的指出:(1) 一般人所認為的善,與聖經所說的善之不同。(2) 知善不行就是罪。行善乃本分,無功德贖罪。

  以行善救濟作為傳福音的方法要特別小心,避免使人為得救濟而失去真純慕道的心,更不要讓行善救濟取代了救人靈魂歸向基督的工作。

  8. 從鴉片戰爭以來,百餘年由於國勢衰弱,內憂外患,戰火連綿,中國人因缺乏安全感而經常處於“提防”“猜疑”中。處事不誠實又對別人不信任,已成為華人“文化”一部分。這些都是傳福音工作上的障礙。華人對憑恩典得救的福音有許多疑懼,若是入了教而未重生得救,則對教會可能長時間仍存敏感挑剔的態度。這都是我們傳福音時應留意的。

  我們在傳福音的工作上,必須隨時隨地留心人的思想和心靈的需要。但最基本的是我們對福音真理要有清楚的認識,穩站在真理的立場上,不以福音為恥,相信福音的大能,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將福音傳給人。若單單叫人簽一個名字算是信了耶穌,而他的內心卻完全沒有改變,就不算是傳福音。教會的使命不是走遍海洋陸地引人“入教”,而是要將基督十架救贖之恩傳給人,使信祂的人得永生神的生命,成為“天上的國民”(腓三:20)。這樣才能真正做好福音事工。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