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擘餅﹖聖餐﹖

康錫慶

 

  聖經許多真理都需要分辨,可是分辨往往產生爭辯,而爭辯很少有共通的結論,終於各人按個人的領受實行。可惜的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常因而分裂。教會一千多年來的問題,到如今仍然存在,相信要存留到主耶穌再來,各人顯露在基督台前,才讓主親自指點是與非。

  最近在一個“受難節聯合崇拜”的籌備會中,討論到記念主的項目,提到“餅”的問題;一位發言人聲明應製一個餅到時來擘開,另有人說明:以往都採用專為聖餐特製的餅,因為人數眾多,也算方便。先發言者立即辯明:“那不合聖經真理,這樣,甚麼叫做擘餅﹖”經過一番解釋,幸而發言人態度謙卑,沒有強調他的見解,使會議在平靜中順利結束。會議是結束了,但這問題還是留在聽者心中,重新再思“記念主”這件神聖嚴肅的聖禮。畢竟這是主耶穌親自設立,又吩咐屬祂的人遵守的,不能不慎重其事。

  再三查考福音書中有關主耶穌設立這聖禮的過程:主耶穌與祂的使徒們守最後一次逾越節的筵席,就在坐席的時候主設立聖餐,並宣明祂“不再喫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裏。”當他們喫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着喫,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一四:22-24)這簡單的過程保羅也領受了。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就將這領受轉告:“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一一:23-26),再清楚沒有了,記念主,分明有“餅”也有“杯”,表明主死在十字架上是“捨身”(餅),也“流血”(杯),這是“聖餐”,有稱為“主餐”。有餅也有杯,並不只是“擘餅”。強調“餅”使人下意識地忽略“杯”。何故偏重於主的捨身,而忽略主的流血呢﹖將“聖餐”叫作“擘餅”豈不是接近天主教的“領聖體”嗎﹖既然在主的桌上有餅也有杯,稱之為“聖餐”(林前一一:21)有甚麼不對﹖“聖餐”或“主餐”不合真理嗎﹖“擘餅聚會”或“聖餐記念主”,何者更完滿地表明真正的意義﹖讓基督徒自己思量。我們記念主的受死流血,原為使我們在主愛裏更合一。若為“擘餅”與“聖餐”之爭而彼此輕視,互顯“屬靈”,豈非本末倒置,背乎主的原意麼﹖弟兄姊妹們,我們都得在真理上,學習“三思而後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