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臨門
那是耶穌最後一次經過耶利哥城。
那天,像別的日子一樣。不過,那是耶穌在世最後一次經過那裏。雖然,沒有人知道;但如果失去這機會,可能就永遠失喪。
故事記載在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九章。
救恩的需要
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地,有兩種徵稅的系統:一種是像利未(馬太),受雇作公務員,坐在稅關上,向通過的商賈徵稅;另一種可算是包稅,即由當權者估定徵收的數額,承包者徵收上繳,多收了歸於自己的荷包。這樣,稅吏是肥差,不難成為富翁;但因為稅收代表凱撒的政權,稅吏實際是為外國人服務,所以常為國人所恨惡,鄙視。
不過,他有錢有勢,會擺出一副架子:只是他外面大張聲勢,裏面卻是很空虛。
撒該這名字的意思是“清潔”,也許可以譯作“范廉清”吧!但他的實際情形,卻是貪污,腐敗,一塌糊塗。
撒該是大城市的稅吏長,又成了財主。所以可想而知,他的聲譽不會很好。為甚麼要幹這種事?為甚麼一直幹下去?
撒該有時也為自己的貪心羞恥;不過,他奇怪的感覺自己所有的還不夠,還要增加,要弄更多的錢。這“渴”的感覺,使他繼續努力。因此,這位財主甚麼都有,所缺乏的是真正的平安,喜樂,滿足。
他聽說有個耶穌,能夠給人喜樂。但他從來沒有面對面見過耶穌。他希望見到祂,使自己改變。
有一天,他聽說耶穌從那裏經過。撒該覺得不能錯過這機會。他要看耶穌。
不過,耶穌無論到哪裏,總有許多的人擁着;人多,撒該身量又矮,既沒有誰在維持秩序,叫群眾排隊,也沒有誰讓他先去見耶穌。
他有心,就有辦法突破困難。
他“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
撒該總算是有地位的人。照理,這樣的人不能當眾人前跑的,更不該爬樹!那太孩子氣,有失身分。但他急切,渴想見耶穌,顧不得那些。他真像小孩子,忘記了自己是大財主。
這樣有需要的人,肯尋求的人,耶穌知道他的心,不會叫他失望。
救恩的臨到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
主耶穌還是在路邊,還沒有到他家裏。但主的光已經照進他的心裏,他心中有了主,就感覺滿足,也看見了自己的虧欠。撒該就站在當地,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這些話,是他從來不肯承認的;現在他自己當眾供認。以前他只想到自己,多了還要再多,越多越好;現在他想到別人,覺得取之於社會,該還於社會。照律法的規定,虧欠人的要賠還,再加五分之一,就是百分之二十;但撒該覺得自己是偷羊賊,按猶太人的律法,該賠還四倍。
當然,這不是說,他作完了這些事,可以換得救恩;這是說,他悔改了,就是心意改變了,人仍然還在那裏,主耶穌就說救恩臨到他家了。
救恩的表現
當時的猶太地,有許多宗教人,他們清楚知道撒該的情形;但沒有人想到幫助他。
他們看見耶穌要在撒該家住宿,私下彼此議論說:“那還了得!拉比怎能夠到罪人家去住宿?”
為甚麼耶穌這樣作?撒該得救了,悔改了,也應許賠罪債,豈不就夠了嗎?何必去住他家?
耶穌不是要去跟財主打交道,而是要去教導,跟進教導新悔改的人,包括他全家的人,如何過基督徒的生活。猶太的拉比,常是在晚上教導人;撒該不是名人悔改,立即成為“明星”,而是需要教導,才可以活出真正的信仰。
耶穌肯住在他的家,表明完全接受他,有團契的意思。撒該不再是外人,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
耶穌的態度,與自以為義的宗教人不同,祂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要記得:單獨因信稱義,不必加上行為;但稱義的信心,絕不是單獨的,必然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于中旻)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七期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