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24節)
這個“浪子的比喻”被譽為文學舉世無雙的佳作,英國大文豪查理士狄更斯說:“這是短篇故事中最精美的佳作,在文學上沒有描寫一個父親愛子之情是如此溫厚,滿有恩慈,並且充滿了愛憐之情。”有人將這個故事分為三段:在家,離家,回家;我們在這裏用七個“起來”作為主題。
收拾起來。小兒子人雖在家但心卻不在家。可能他覺得在家中沒自由,有父兄管轄;又或者覺得自己已成人,需要出外去闖,所以便向父親提出先將他應得的產業提早分給他。這個請求雖然有據,但卻無理,因為父親仍健在。沒想到父親應允他所求,分了給他。他得到產業後,便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離家去了。
自由起來。他遠離父兄之後便自由起來。聖經用八個字來形容他的自由:“任意放蕩,浪費貲財”。他海闊天空,錢財貫腰,快樂無比。
窮苦起來。樂極生悲,沒想到當他坐食山崩,床頭金盡之後,那班狗肉朋友便離他而去,甜言蜜語的妓女也棄他而往。屋漏兼逢連夜雨,遇着當地大鬧饑荒,就窮苦起來,只好放豬維生。他甚至想吃豬的食物,也得不到,這時才想到離家的痛苦。
醒悟起來。浪子這時忽然醒悟過來。人生不在乎跌倒到甚麼地步,而在乎有沒有醒悟,“覺今是而昨非”。天父滿有憐憫和慈愛,只在乎我們肯否悔改,肯否回頭歸家。
我要起來。這是浪子復興的開始,他自己說:“我要起來。”幸而他沒有放棄,否則就注定滅亡了,所以他還有救藥,還有希望。我們在哪裏跌倒,就要在那裏起來。
於是起來。付之行動。悔改是必須有行動的,不是只在嘴上說說。這是浪子一生的轉捩點。同樣地,神也希望我們悔改後,要起來行動。
快樂起來。浪子決意回家並向父親認錯,怎料父親老早就在門外等着他回家;可能天天都在等。當老父遠遠看見兒子時,就趕緊跑去抱着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不等兒子說完:“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就吩咐人把上好的袍子(代表主的義袍,遮蓋他一切醜陋罪惡)給他穿上,把戒指戴上(代表恢復他兒子的地位,權柄),把鞋穿上(代表保護,從此不再行差踏錯),表示父親對他完全的赦免;又宰肥牛犢為他洗塵,讓他享受父家的歡樂和豐富恩典。全家就此快樂起來。天父對我們的愛同樣是這樣:“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路加福音第十五章7節)。可惜人類執迷不悟,仍然死在罪惡過犯之中;但天父一直等待着每個浪子回家。
你仍然離家在外嗎?現起就起來,回到天父家去吧!(何衛中)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五九期 2012.5
〈父親〉中的第一句“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已經可以引起聽者的共鳴...
人最可怕的不是發現自己是一個帶着過錯的罪人,而是發現自己在黑暗裏(在罪中)沒有改變的能力與盼望...
親愛的朋友,盼望你的人生不是好像一聲歎息,轉眼成空...
你生病了嗎?你傷心了嗎?不用怕,你是耶穌基督所愛的人...
無神信仰說沒有神,無神論者用自己的理念否定神。但神會否因為這種理念而不存在?...
聖經記載將會有“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那是說到基督徒的將來,吹號起行,進入沒有黑夜的光明永恆...
世人早就依稀知道,自己與神關係有問題...
親愛的讀者,趁着人生舞臺尚未落幕之時,你願意讓神來編導你的人生嗎?...
如果沒有愛,人無論在其他方面如何優秀,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甚麼是愛呢?...
人生真正的盼望不在於今生所追求的,因為今生所擁有的一切轉瞬即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