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正天中。一位孤單的旅人,坐在敘加村外大路邊的井旁。
他憔悴的臉上,滿了塵土;他樣子看來很疲倦,但憂鬱的神情中,帶着期待。
那是一口古井,深有一百多尺。井裏的水,從來沒有乾過。據說:那是雅各挖的,算來快兩千年了。
耶穌知道如何選擇,在甚麼地方,甚麼時候,適合會晤甚麼樣的人。
現在,祂談話的對象,應該在公開的地方:古時,在大路旁的井邊,仿佛是社區的中心,因為人人要來打水,可以彼此會見;是在最光明的時候,中天的太陽,照得人連影子都沒有,不留下黑暗隱藏的餘地。
不過,祂要安排私下談話。“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所以沒有誰在旁聽他們的談話。你可記得:耶穌用一個孩子交出來的午餐,五餅二魚,變化給上萬的人吃飽(單是男人就有五千);耶穌就算是飢餓,也不用所有的門徒都去買食物,這是為要造成談話的適宜環境。
祂在等候的人來了。這是祂“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四:4)的理由。
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在聖經時代,打水是婦女們的事。不過,通常是在早晨,天還沒熱的時候,頭上頂着水罐,往井邊去。但這位婦女,是選擇正午的時候。也許,她有她不得已的理由,不願在人多的時候,去到人多的井旁;如果真是那樣,也是可以諒解的。也許,她在任何時候,都不願去那裏,只是午正更覺口渴,使她不得已冒暑前往。無論如何,她內心的深處,時常覺得乾渴的。
她不是看不到井旁有人。但她不想跟誰講話。她自顧自的去打水。
耶穌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全城的人可能都不願同這婦人打交道;猶太的拉比,照規矩更不跟婦女談話;但耶穌主動的開口了:“請你給我水喝!”
那婦人知道耶穌是猶太人,對祂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有種族成見,不相往來:猶太人以為撒瑪利亞人是亞述移殖的異族雜種,看他們如狗一樣;撒瑪利亞人卻自以為信仰更純正,他們只信摩西五經,不承認先知書是神的啟示,因為不是神應許興起像摩西的先知;並且曾在基利心山上另建聖殿敬拜。
耶穌不跟她計較傳統的問題,卻對她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你活水。”
婦人不明白耶穌的深意,只懷疑祂如何能夠取水。
耶穌回答很重要的話:
“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
那婦人知道是好消息:不再渴,也就不用遠道來打水!她願意接受。只是她還是掩飾她口渴的情形。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到這裏來!”
這是猶太拉比的傳統,把重要事告訴丈夫,讓丈夫教導妻子。但婦人不承認她有丈夫;耶穌卻指出她曾有五個丈夫。當然,那不是說,她五名前夫先後相繼謝世;如果那樣,可能是她調製的食物大有問題。耶穌不是特地揭穿她的隱祕,而是指出她“渴”的病徵,要她追根跡源求醫治。
英國文學家柴斯特屯(G.K. Chesterton, 1874-1936)曾說:“那些走上娼妓的門的人,是去尋找上帝。”這話乍聽是褻瀆,實在是真的,因為人心靈乾渴,需要解決。
世界上罪惡的基本問題,是人心的乾渴。
約三四十年前,美國要對付犯罪增多的問題。民主黨以為犯罪原因是貧窮和無知,就增加社會救濟,加強免費教育;結果,社會福利開支大幅上升,人民道德急劇下降。輪到共和黨當政了,主張治亂世用重典的老路;結果監獄人口增加了十倍,成為世界上監犯最多的國家,犯罪率依然不減。原因是沒有活水,沒有解決人心乾渴的基本問題。
撒瑪利亞婦人,承認自己的罪,相信接受了耶穌是彌賽亞,得到了生命的活水。她改變了。不再倚靠傳統喝了再渴的方法,撇下水罐,歡然奔回城裏去;禍水成為活水,湧流出去,為耶穌作見證,領人歸向基督,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
願你接受耶穌基督,藉着祂在十字架代死的救贖,罪得赦免,得生命的活水,有不同的生活,潔除罪惡,淨化社會。(于中旻)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三期 06.5
生在世上的人,都知道不論如何建造功業,有一天得向所在的世界告別...
即使你像浪子那樣不可愛,神仍然愛你...
如果沒有愛,人無論在其他方面如何優秀,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甚麼是愛呢?...
人生總有逆境,甚至苦難,令人生充滿壓力和憂慮,叫人失去平安喜樂。如何乘風破浪,平安喜樂?...
人生經常一地雞毛,人心經常心碎一地,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力不能勝,千斤的重擔讓我們愁苦不堪,有時甚至連走下去的力氣都仿佛沒有了...
親愛的讀者,趁着人生舞臺尚未落幕之時,你願意讓神來編導你的人生嗎?...
當你靜下來的時候,為何會覺得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