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

陳終道

 

經文: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5至48節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8)這句話含有警惕性:對於那些多得到神恩典的人,他們該知道自己的責任。這話也富有挑戰性:誰敢多領受神的恩典呢?誰肯多擔負神的委託呢?誰去面對神會向他多要的要求呢?

一.向誰多取?

  到底主耶穌要向哪些人多取呢?經文本身已有答案,就是向祂多給的人“多取”。這是個公平的要求,因祂先多給了我們,才向我們多取。就像在路加福音第五章所記載的,耶穌是先給了彼得兩船魚,然後呼召他撇下那兩船魚去跟從祂。

  另一方面,主向我們多取的目的是甚麼呢?是要多給。好像彼得,撇下了兩船魚去跟從主之後,主所給他的是千萬倍於那兩船的魚,他果真成了救人靈魂的漁夫,因他後來一次講道就已有三千人信主。

  這就是神誘導我們靈性長進的方法。起初,祂按着我們信心有限的度量,賜恩給我們,然後祂向我們有所要求。若我們肯將所領受的獻上給祂,祂便再將加倍的福分賜給我們。

  舊約中的約伯便是個好例子。他的兒子、財產都全被拿走;神允許撒但拿去約伯的一切,為的是要將福氣加倍賜給他。約伯記最後一章記載,約伯在失去一切之後,果然得到神加倍的賞賜。所以,神向我們多取的目的,是要訓導我們知道如何多受,如何善用祂的多賜。

二.不能比擬

  不要問神:為甚麼向我多取?何以我的試煉比人更大?遭遇更不幸?為甚麼我要擔負更多責任,別人在我身上有更多要求?請別忘記,神給別人的與給你的並不一樣。他們可能有較少的恩賜及才幹,所以神向他們的要求也較少。也許日後他們的靈命長大時,神又會向他們有較多的要求。所以,不要與別人比較。我們只需問:神是否多給了我,而我又是否忠心於神交託給我們的呢?

  另一方面,“多託誰,就向誰多要”,這是責任的委託與信任程度的問題。我們不會將重要事隨便委託人,總是要託給一個可信靠的朋友。照樣,神為甚麼多託你呢?因祂更信任你,祂向你多要是你的光榮。有些人被神興起,為神的家擔負較多責任,甚至在教會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請別忘記:這些人在神面前要負更大責任。權利和責任總是成正比的。只有膽量求取權利,卻沒有心志承擔責任的人,都要切記“多給誰,就向誰多取”這句話。

三.主啊,不如少給我吧!

  有人說:既然多託誰向誰多取…不如求主少給我吧!免得祂向我多要。但這是主的心意嗎?當主耶穌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這句話時,祂是想“多給”、“多託”我們,還是想少給少託我們?祂是期望我們會有更正確的態度,為祂的國度承擔責任,還是給我們一個藉口推卸責任?當然祂是期望我們有正確而勇敢的態度,接受祂向我們發出的挑戰。許多信徒為了今世至暫至輕的名譽、地位、金錢、虛榮、學問、愛情等等,似乎有無盡的“進取心”,但對於那永恆的、屬天的榮耀福分,卻只求僅僅得救便滿意了。存這種態度的真正原因是:(一)不信也不在乎將來的賞賜,(二)不體會神願萬人得救的心意,只為自己的喜好而活!難道我們蒙恩得救就只作承受恩典、不承擔責任的人嗎?難道基督為我們成就的偉大救恩,竟不如今世財富那麼能吸引我們愛慕進取嗎?那恐怕我們並未真知道祂的救恩多麼榮耀了!

四.賞罰有輕重

  現今在教會中有個不大完全的觀念,就是以為:(一)拒絕基督為贖罪救主的人,都要滅亡,這滅亡刑罰輕重都是一樣的。(二)接受基督為救主的人,都可以得永生的福分,這福分也都是一樣的。在我看來,這觀念不完整;按照聖經,賞賜有大小之分,刑罰有輕重之別。例如:路加福音第十二章47節“多受責打”和“少受責打”含有刑罰分輕重的意思;路加福音第十章12至14節兩次提到“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也是同樣的觀念。那麼,賞賜又如何呢?路加福音第十九章11至27節的比喻中,主人將同樣數目的銀(一錠)交給僕人,他們賺回來的不一樣,賞賜也不一樣;那賺十錠的管十座城(17節);那賺五錠的管五座城(18節)。可見他們得的銀子雖然一樣,但賺來的數目卻不同,所以他們得的賞賜也有分別。哥林多前書說到在復活時我們都有榮耀的身體,但榮耀的程度卻不一樣,正如日、月、星,有不同的榮光(林前15:41-42)。此外,有人將可得主稱讚(林前4:5),有人可得冠冕(提後4:7-8),有人可與主同作王(啓20:4),另有人卻像從火中經過一樣的僅僅得救(彼前4:18)。可見賞賜是有大小,刑罰是分輕重的。

五.結論:我們是已經多受了

  若與非基督徒比較,基督徒是已經多受了的人;最少我們已經領受了神的救恩。這樣對於引領非基督徒歸主,已有當然的責任。照樣,那些多有機會聽道卻不肯接受救恩的人,他們的刑罰比未聽聞救恩的更重,正如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幾座罪城,主耶穌明說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他們還容易呢!(路10:12-15)

  主耶穌要“向誰多取”呢?是否就是向你?勇敢接受這榮耀的挑戰吧!

 

金燈臺活頁刊第183期 2016.5
作者陳終道牧師〔1924~2010〕為本刊創辦人;本文由陳終道牧師家人提供。2016年正值本刊三十周年,我們將會連載陳終道牧師之文章,以茲記念。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