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我是:生命的糧

于中旻

 

  新約聖經裏,有一個金三角的地區:耶穌在世工作的時候,迦百農,哥拉汎,伯賽大,這近加利利海的三個城市,是耶穌工作的地方,也是行神蹟的地方。那地區的人,曾有黃金的機會;可惜他們大多數讓這機會輕易錯過,並沒有真正從心裏接受主。

  當耶穌在加利利海邊醫好了許多病人,又用五餅二魚使群眾吃飽(男人數目約有五千,還有婦女孩童),祂的聲望到了最高峰。他們認為祂就是摩西預言應許要興起的那先知(參申十八:15);因為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時候,神曾降嗎哪,解決了以色列群眾的供應問題。現在耶穌同樣的能使人吃飽,真合了“民以為食天”的那句話,大家接受祂就是彌賽亞!因此,他們要給祂紫袍加身,強逼祂作王。

  這裏我們看見,錯誤的推理也可以達到正確的結論,不過又導致錯誤的行動。

生命糧的需要

  耶穌看見群眾跟在祂後面,跑來跑去擁護祂,動機不過是為了吃飽了肚皮,就對他們說:“不要為必朽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六:27)因為“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神要叫這兩樣都廢壞。”(林前六:13)食物和容納食物的肚腹,都不是永遠的。但有一種“存到永生的食物”,是從永生的主來的;“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

  從生活的經驗,他們知道應當是作工的得工價。因此,立即推想到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也應當得作工,該要付出何等勞力的問題。

  主耶穌的回答是“信神所差來的。”因為這“永生的食物”不是屬物質的,也就不是勞力作工所能換得來的:那是主耶穌自己,要得到祂的方法惟有相信。這是全然不同的觀念,全然不同的道路。猶太人知道,他們在埃及辛苦作奴工,甚麼都沒有換得;憑信出了埃及,是神的恩典供給他們嗎哪的食物。不過,吃嗎哪雖可以使肉體得飽,維持生命,卻不能永遠活着;因此,人需要那“賜生命給世界”的糧。

  在此,主耶穌宣告:

我是生命的糧

  這是主在約翰福音中第一次的自我宣示。“我是”是莊嚴的宣告,是神聖的宣告;正如神在何烈山向摩西的宣告:“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見出三:14)。生命的糧顯明是神的供應,所以是耶和華七個合成的名號之一: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有預備(創二二:13,14)。

  人不能沒有糧而維持活着;因此,聖經把糧比作“杖”(利二六:26;結四:16,17),是說可以倚靠,支持。一般的糧是為維持肉身的生命;連嗎哪也是為維持肉身的生命,所以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吃了靈糧,喝了靈水,但因為悖逆神,還是倒斃曠野(參林前一○:1-5)。但信從主耶穌基督,就是吃生命之糧的,是吃主的肉,喝主的血,因為跟主融合在一起,成了同樣的生命。主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出來,我又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約六:55-57)這是奇妙的信息。這是奇妙的團契。這是在主耶穌基督裏的。

生命糧的來源

  雖然是在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天降下嗎哪,但嗎哪不是摩西所賜的。而且嗎哪只能維持人的生命,而不能賜給人生命。只有主耶穌是賜生命者;不是短暫的生命,而是永遠的生命。

  主耶穌指着祂自己說:“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約六:33)

  猶太人非常的崇敬摩西。不但是因為他頒佈律法,更因為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因為沒有摩西,就沒有猶太教,也就沒有以色列國。

  但摩西並沒有賜下嗎哪,是從神那裏來的。摩西並不能賜下生命,生命在主基督裏面。而且主基督不僅賜生命給猶太人,而是賜生命給世界的,是給凡一切信祂的人。“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六:40)

  這是說,生命糧可以叫吃的人得着永生,而永生的來源是主基督,祂就是那糧(餅),是神照祂的旨意所預備的。

生命糧的效果

  主耶穌說,人相信祂,就是吃了這生命糧,可以因祂永遠活着,像祂因永活的父活着一樣,並且在末日要復活(約六:57,54)。當然,在末日復活的意思,不是要被定罪,而是要同主得榮耀。保羅寫道:“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八:32)因此,主耶穌是生命的糧,有超然的效果。超越一切的食物,不僅是維持生命,而且能使人得生命,並且是永恆的效果。一般的食物,都是只療飢於一時,維持生命的熱力於一時,並不能一飽千載。但從信主得的效果是耐久的,不僅永遠活着,並且永遠不餓,永遠不渴,得着永恆的滿足。

  普及的效果。得着了基督,是因信白白稱義,神也把萬有“和祂一同白白賜給我們”。這真是信心的推論。正如在神所指示的摩利亞山上,亞伯拉罕因信遵從神的命令,獻上了以撒,得“耶和華以勒”,預備了羔羊的救恩,得回他的兒子來。這樣,亞伯拉罕得的不止是復活的以撒,也包括一切和以撒有關的應許。

  感謝主,祂是神預備的生命糧,一切豐盛都在祂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