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跟着奔波不息的上帝走

“在苦難中持守聖約”系列之二

戴永富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

   神延遲祂應許的成全,因為祂要我們親近祂。亞伯拉罕要等二十五年左右才得到以撒,而應許的迦南地也是要在幾百年後才給他的後裔。其他如約瑟、大衛等人物要等多年才能看到神應許的實現。我們信徒也如此:雖已得救,但還沒看到新天地。守神的約可好比一種旅程,即從領受應許到應許的實現的旅程。如此,信徒憑信心生活是等於在世上當客旅。信心的旅程始於離開舒適區,敢於行走坎坷的窄路,而定睛於屬天的家鄉。聆聽了神的應許後,亞伯蘭二話不說地背井離鄉,本可以在家園頤養天年的他現在要當東西南北客了。縱觀舊新約,諸多聖經人物好像都是注定要不停奔波的:雅各、約瑟、摩西、大衛、約拿、保羅等等。以色列民族要離開埃及而過四十年的荒漠之旅方能進到迦南,之後他們被擄到異國去而又從巴比倫返到應許之地。整個聖經的故事其實也是一個大旅程的故事,是關於人如何離開樂園流離世界,爾後還要跟着彌賽亞返回新耶路撒冷。

   有一位神學家提醒,在聖經中,連上帝自己也奔波不息。神對大衛說:“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7:6)神原來也與以色列人曉行夜宿。最動人的是聖子虛己而遠離天家降到人間,與罪人同住的旅程。耶穌孩提時隨父母遠走埃及,事奉時要走遍巴勒斯坦而居處不定:“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他從天堂走到最遠的地方(“降到陰間”),為的是能接我們歸家。如此,神所要求的事,他自己也做。跟着亞伯蘭的後塵奔走不定的信徒本來是效法耶穌的樣式。

   當年亞伯蘭背離家園肯定很悲傷。神有意層層強調亞伯蘭要付出的代價:“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創12:1);“本族”這詞比“本地”更觸動人情,而“父家”一詞比“本族”更傷人心。神好像說:“你背離的不只是你熟悉的本地,也是你喜歡的本族,不但是本族,是你自己所愛的父家呀!你想好了這代價嗎?”七老八十才遠離家鄉,這簡直是等於忍受被連根拔出的痛苦。被拔根之所以很痛苦,因為被拔根者覺得自己仿佛不再是自己了,或仿佛失去了自己心肉的一大塊兒。對亞伯蘭和許多人來說,老家已經是自己的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了。實際上,人未必要背井離鄉才能感受到被拔根的疼痛,因為離家的本質意義是在於被迫與自己習慣的狀態分家。信徒雖已得救,卻尚未完全聖潔,因眷戀世界之心已根深而愛慕上帝之情還薄弱。照此,天天捨己無異於日日離家。

   所謂“世界”,未必是燈紅酒綠;一切令人不親近神的自足狀態均為世界的部分,故所謂世界的歡樂也可以來自看似美善的事物。當我們視職業、事奉、才能、財富等好事為給自己帶來終極慰藉的“家”,我們基本上迷戀了世界而忘卻真正之家。問“何處是家鄉”是等於問“我的安慰在哪裏”。“家”是人的“根”,故當我們把本來不是家的東西看作自己的固定住所,我們會容易感到迷惘,自己好像無根。習於順境的人要麼自欺地安於短暫的事,要麼感到虛空而陌生。西方過去有一部電影,描述有一個人為了贏得里程獎而決定住在機場,結果他沒有了歸宿,活得很膚淺。我們也如此,把所經由的機場、港口、火車站或所暫住的客棧當家園了。我們在跑步機上一直跑,卻永久達不到目的地。

   一位神學家說,信心以旅程為其形式,因人通過信心離開自己而走到神那裏去。這當然很疼痛,但它是生產之疼,是成為新造的人而彰顯基督的痛。實質上,世上的好事壞事之所以都互相效力,一個原因是它們都能幫助我們想家回家。好事讓我們期盼天家更美好的事,壞事使自己曉得此世非吾家。世上的不測,如最近猖獗的疫癘,搞亂或破壞了我們的計畫,但它們不會攔阻我們的旅程,因它們好像是神用以提醒我們的留言:“此處不宜久留”。所謂此處者,也許是我們的打算或抱負等使我們感到自足的東西。所謂不宜久留者,人不該迷戀它們而忘記天家也。

   在等候神所賜之福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最大的福分其實就是神自己。有一個信徒說:“一切引導我們走向天堂的道路都是天堂”。我們回天家的路,即我們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若是與神一起經歷的,那麼,目的地及用以到達目的地的路徑之間的區別就變成模糊。人的每時每刻,只要是跟神一起過的,都是天堂,並且使人期盼享受更全面的天堂!但人向神行走也是神向人降臨的表現。奧古斯丁說,我們是在海上漂流的迷失之徒,但神已派木筏帶我們回去。這木筏是十字架,所以,捨己遠離自我安慰和自我滿足是回家的路子。根據奧古斯丁所言,基督是神,故祂是我們的目的地;基督是人,故祂的生活方式是我們靠近神的道路。

   但願神的臉的光芒從高處沖淡世上一切好事的魅力,去除一切壞事物的恐怖,使在朝聖路上的我們力上加力,期盼親眼得見祂的榮光!

 

金燈臺活頁刊 第209期 2020.9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