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從乏力到得力

林增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至42節

   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下而缺乏休息,很容易導致心煩意亂、心情浮躁。新約中的馬大也曾出現類似乏力的徵兆;透過主耶穌對她的勸勉,我們學習如何從疲乏無力,變成重新得力。

馬大:選擇伺候(路10:38-40)

   馬大是主耶穌的好朋友之一,當她知道主耶穌將會經過她的村莊,就主動接待祂和門徒,到自己家中作客。當他們抵達後,耶穌便向門徒講道,馬大和妹妹馬利亞,也把握這機會,一起聽道(39節的原文有一個“也”字,意指馬利亞“也”和馬大,坐在耶穌腳前,聽祂講道)。然而,馬大作為家主,為了要準備膳食,就提早離開。只是她之後情緒波動,原因有二:

   第一,“伺候的事多,心裏忙亂”(40節上)。“伺候的事多”是正常的,因為這涉及十三位男士的膳食,非一人能獨力承擔。伺候主原是一件美事,為何卻使馬大“心裏忙亂”(was distracted)?這是由於馬大的事奉焦點轉移了;起初是伺候主,後來卻擔心如何做好這頓飯。

   第二,“主啊,你不在意嗎?”(40節下)。這反映馬大出現以下的乏力徵兆:

  1. 感到孤單:馬大不滿只有自己一人伺候主;
  2.  發出埋怨:馬大埋怨妹妹袖手旁觀,同時也遷怒於耶穌,責怪祂的不關心;
  3.  推卸責任:馬大將責任推卸給主,她要求耶穌吩咐馬利亞來幫助自己。

   請問馬大發生甚麼問題?這問題在於,馬大看重事奉的果效(doing):要做好這餐膳食;卻忽略事奉背後的心態(being)。當我們事奉或工作,長期承受壓力,就或許會像馬大,過度專注事奉的果效,以至輕忽事奉的態度。當我們沒有適當的渠道來紓緩壓力,乏力的徵兆便會漸漸浮現;例如:感到孤單,經常埋怨別人,甚至推卸責任。當筆者在教會事奉了七年,那時遇到很多困難,卻找不到支援;有一次與太太回家吃飯時,母親善意地關心自己,我卻覺得她很厭煩,後來才明白到這些都是乏力的徵兆。於是我開始找師長分享自己的難處,並重整自己的事奉優次,將靈性、身體健康和與家人的關係,放在生命的首位。

   哪些事情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和最緊急的?我們是否像馬大,誤以事奉的果效為先?抑或像馬利亞,將靈性的追求放在首位?馬大因選擇以事務為先,導致她心裏忙亂。

   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能透過馬大的例子,提醒自己,要學會如何調校生命的優次。很多時,我們被生活中最重要和最緊急的事所佔據(例如:起居飲食和工作),卻忽略了那些重要,卻是次等緊急的事,例如讀經、祈禱和靈性的追求等;求主讓我們向馬利亞學習,刻意地把握機會,來到主的面前,聽從祂的教導。

馬利亞:選擇那不能奪去的福分(路10:41-42)

   馬利亞在整段經文中,雖然沒有說過一句話,但主耶穌卻以她為馬大的對比對象,為要提醒馬大:“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主耶穌在此,沒有因馬大心裏忙亂而責備她,反倒看出她的愁苦,於是主用親切和憐憫的語氣,兩次呼喚馬大的名字,並且強調她妹妹已經揀選了那不能奪去的上好福分。究竟這件“不可少”的事是指甚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對比來推斷:

   第一,“許多與唯一”的對比(many與only one)。在眾多事情中,馬利亞選擇先聽道,後伺候;馬大卻放棄聽道,專心伺候的工作;我們要留心,這並不是意味聽道比伺候重要,若是這樣,眾人都聽道,誰去預備膳食?

   第二,“美好與上好”的對比(good與better):伺候和聽道,兩者都是美好的事,但假若在過程中,能與主保持美好的關係,以至心不忙亂,這才是上好的事。

   按此推斷,假如我們把兩姐妹的心情互相對調,看看會是怎樣一回事?例如:馬利亞雖然聽道,但她卻因馬大的忙碌而被打擾,要求耶穌吩咐馬大回來聽道;另一方面,馬大卻專心伺候主,心裏喜樂,沒有任何忙亂或埋怨;若是如此,這時就很大可能是耶穌倒過來提醒馬利亞了。

   因此,上好的福分是指我們無論在任何景況中,都要與主建立甜蜜美好的同行關係。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我們內在的生命(inner life)不斷被聖靈更新,以至我們能以“內在的生命素質為先,外在的事奉果效為次”(being before doing)。當我們經歷這個“從裏而外的靈命更新”(inside-out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參羅12:1-2),就能活出基督徒應有的生活樣式,並且結出聖靈的果子,使我們可以透過“身、心、社、靈”這四個向度,來重整生命和重新得力:

  1. 身體:均衡的休閒生活。工作有時,休息有時。我們除了工作,還需要刻意安排時間與家人、朋友和弟兄姊妹,一起外遊或退修,以至能從繁忙的生活中抽身出來。這不但能讓我們離開壓力的源頭,而且還能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甚至可以建立個人的興趣和擴闊自己的人際網絡。
  2.  心理:充實的工作。工作佔了我們大部分時間;若你的工作,長期使你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你就要祈禱,求主讓你重新思量,這份工作能帶給你甚麼意義?你也要祈求主,要否需要轉換工作或行業,給你人生新的方向。筆者欣賞一位傳道人,他為了服侍社區的貧困家庭,毅然放下教會牧職,加入一個社福機構,透過關心基層來服侍社區的邊沿群體,並邀請他們進入教會,從而認識主的愛。雖然這個轉變,使這位傳道人失去穩定的收入,但因為他確信這是主的呼召,因此他越事奉,心靈就越得力。
  3.  社交:和睦的家庭關係。每個基督徒都有三個家庭:原生家庭、屬靈家庭和天家。在家庭裏,我們都是一家人,假若我們願意付上時間和心力,並且願意開放心靈,就能在家中建立互信和彼此關愛;當我們乏力時,家人、朋友和弟兄姊妹就是我們的幫助,他們能支持我們走出困局。筆者母親在確診末期膽管癌後,當時感到晴天霹靂,也為選擇治療的方法感到猶豫。感恩家人能夠同心,協議透過中醫治療,減去母親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讓她在餘下的日子,能有較好的生活質素。雖然母親已返回天家,但她的見證,卻在家人心中,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4.  靈命:美好的靈修生活。我們要透過恆常的讀經、祈禱和行道,來建立與主同行的習慣。許多時候,我們為了應付每天最緊急和最重要的事,將靈命成長放在次要位置;求主憐憫我們,讓我們重整生命的優次,並重建每天靈修和恆常讀經的習慣,使我們內在的生命,能被聖靈更新而剛強起來,重新得力,來為主作見證。

只有一件事

   最後,假如馬大能明白主的勸勉,她就會知道“只有一件事”是指持定正確的事奉態度,以至儘管伺候的事多,她也不再埋怨別人,反倒盡心地事奉。這正如馬利亞,不但選擇那不能奪去的福分,而且她日後為了感謝主醫治了她弟弟拉撒路,獻上香膏;主稱讚她:“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約12:7)這三十兩銀子的香膏,比日後尼哥底母獻上的一百斤沉香沒藥(約19:39)更顯得貴重;因為馬利亞知道主的心意,趁主仍在時,刻意抓緊時機,將玉瓶打碎,把香膏澆在主的頭上。這是主所悅納的感恩祭,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從乏力到重新得力的最重要關鍵。

 

金燈臺活頁刊第195期 2018.5
作者林增聲傳道為香港葵涌平安福音堂傳道人。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