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從詩篇看悲喜交集的人生(一)

黃朱倫

 

  詩篇屬於聖經中的詩歌智慧書,含有詩歌與智慧文學;智慧文學是和人生的某些層面、某些課題有關。詩篇是和人生哪方面的智慧有關呢?是對人生的哪一方面的透視呢?有人說,詩篇是禱告;那是對禱告人生的透視嗎?好像不完全是。是對讚美人生的透視?好像也不全然是。我個人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後,認為詩篇是對悲喜交集的人生的透視。一個人越是在悲喜中,就越能透視悲喜人生,自然就越能體會詩篇。

  智慧是一種人生的體會,一種經驗的累積,不僅僅是頭腦知識,也包含對個人的生命與所處環境的體會。例如:我們唱詩歌“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但小孩和成年人對耶穌的愛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因此,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對詩篇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體會。

  詩篇也是屬於詩歌文學。文學的研究必須要研究文體,故瞭解每一篇詩篇文體是必須的,而這也牽涉詩篇與詩人個人的關係。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對整本詩篇有所認識,包括編者的編輯目的,即編者如何看待詩篇與整體人生的關係,這樣我們才能掌握詩篇所要帶出在智慧文學中獨特的人生透視。如果詩篇是對悲喜人生的透視,那我們就要從整本詩篇來考慮當時編者是不是有這個用意,而我們又將如何從悲喜交集的人生角度來處理和解讀一部分或整體的詩篇。

  詩篇的文體包含哀歌、讚美詩、信靠詩、智慧詩、感恩詩、律法詩、君王詩等等。要明白詩篇的信息,就有必要分析它是屬於哪類詩歌。例如:詩篇第二十三篇是屬於哪一類詩歌文體?它的文體和悲喜人生是甚麼關係?這樣的判斷是研究的重要一步,因為用不同的文學特色來分析和研究,會影響解經的方法和結果。此外,這樣的文學判斷能使我們認識到詩篇中不同文體的體會和它們彼此間的互動,並引至另一個更深層的透視。所以,若要證明“悲喜交集的人生”是編者的角度,就必須引介整本詩篇的文本結構探討與文學分析,才能夠客觀地證實。以下是一些有關整體詩篇,同時也與我們所要探討的課題極為相關的基本資料。

一.詩篇的文體類型

      1. 哀歌與讚美詩佔最多數

  個人哀歌共約四十六篇,讚美詩(包括感恩詩)共約三十九篇,可見“悲與喜”佔了整本詩篇的一半以上。人生充滿悲喜,詩人從中體會智慧,以智慧透視悲喜人生,這種互動產生螺旋式的認知,使到詩人對豐富的人生經歷有更深的體會。

      2. 哀歌集中在第一和二卷,而讚美詩集中在第四和五卷

  從上表可見,詩篇的作者或編者用整體詩篇來與讀者產生豐富的人生互動。我們一般上只是關心某篇詩篇與我的關係:我喜歡哪一篇?它和我的關係是甚麼?若我們真正也正確的掌握整卷詩篇的目的與功能,就會產生正面的詮釋循環:當我們讀完一篇詩篇或其中一部分,就與整卷詩篇的理解和讀者個人的人生產生正面和更有深度與全面的互動,產生循環性的詮釋理解。詩篇在編纂的時候,實在是有這樣的用意。

  所以讀詩篇,不單是屬於靈裏的體會,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的探討。到底詩篇整體和我們個人的互動是甚麼?為甚麼前面悲多後面喜多呢?為何編者對悲喜作如此的排列?詩篇與人生的關係如何?這和我們的悲喜人生有甚麼關係呢?似乎神子民的人生不單充滿悲喜,並且前半部的人生充滿悲傷,後半部的人生充滿喜樂,為何詩人要如此來歸納和解讀他的人生呢?那麼君王詩和智慧詩等等,在整體詩篇中或悲喜人生中有甚麼功用呢?這些題材成為悲喜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使我們對悲喜人生有更深入的認識。以這樣的角度去聯繫和思考,可見詩篇整體所反映的是一個現實與豐盛的基督徒人生。

二.詩篇的結構

      1. 詩篇共分成五卷

  詩篇共分成五卷。卷一是第一至四十一篇;卷二是第四十二至七十二篇;卷三是第七十三至八十九篇;卷四是第九十至一百零六篇;卷五是第一百零七篇至一百五十篇。

  詩篇是有一個編輯過程的存在。詩篇的結構是起初就如此還是隨着時間的進程而不斷的增加呢?不同時期有不同編者編纂不同詩卷;那麼最終是按原來的編纂集合在一起,成為現在所使用的整卷詩篇?還是有人將所有的詩篇集合,然後再加以編輯作最後的編纂?詩篇的結構是編者隨意編排的嗎?是按編輯時間排序的嗎?是最後編者按主題和神學重新編排,產生現在整體的詩篇樣式?內容若有改動,也是在聖靈的感動之下?這些假設有根據嗎?這些詩篇有後期的,有早期的,是否有可能部分早期的詩篇也是編者在後期才加上去的?這些都是無法完全瞭解與確定的。

  詩篇收錄了歷史中不同時代的詩歌,如:摩西的歌,大衛王聖殿中的歌,被擄時期的詩篇等,這都表明詩篇的編輯是一個過程。以上提過,原則上後期的詩篇是加在前期的作品上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哪個先出現,哪個是在後的,並沒有足夠古文獻提供證明,但這不代表沒有形成的過程。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知道確實的過程,但編輯的痕跡和其所反映的特徵,對於我們掌握編者的編纂目的和文學手法是很有價值的。詩篇所反映的一些差異會不會是在編纂過程中發生的?會不會是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地區造成的?例如在卷一、卷四和卷五,神多數被稱為耶和華(Yahweh),但在卷二,神卻通常被稱為以羅欣(Elohim)?這是與時期、習慣和地區有關,還是與神學有關?學者們的總結常是很有趣的。

  無論如何,掌握了詩篇整體五卷的共同神學目的,讀起來才會更有意義。

      2. 詩篇的編輯與結構特色

  詩篇的編輯與結構的最大特色,就是詩篇五卷中的每一卷,都以一節讚美頌作為總結:

  詩篇第一卷(1-41篇)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永遠直到永遠,阿們,阿們。”(41:13)

  詩篇第二卷(42-72篇)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是:“祂榮耀的名也是應當永遠稱頌的;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72:19;20節顯然是編者註)

  詩篇第三卷(73-89篇)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是:“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89:52)

  詩篇第四卷(90-106篇)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永遠到永遠。願眾民都說:‘阿們。’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06:48)

  詩篇第五卷(107-150篇)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是:“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50:6)

  在最後一篇(一百五十篇),詩篇是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開始和結束,是詩歌文學所謂的inclusio(首尾呼應),在此語境中它含有對悲喜人生的智慧總結。這一篇把詩人對人生的體會推倒最高峰,詩中每一節都是以讚美開始:“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這句在希伯來文只是一個詞halleluya(哈利路亞);而且從一百四十六到一百五十篇都是如此。這是作者特殊的編排。

  如果詩人的人生就如一本詩篇,無論是處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縱使是充滿悲哀,但詩人經過反思之後,他仍是以稱頌或讚美為結束,表明我們讀詩篇也須從這積極的角度來看悲喜的人生。第一百五十篇,每一節都是以讚美來開始的。詩人用喜樂來對自己的人生寫下句號,是非常明顯與突出的,難怪詩篇的希伯來名稱是“頌歌或讚美詩”(Tehellim)了。


金燈臺活頁刊第183期 2016.5
作者黃朱倫牧師為本社總編輯。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