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事奉的恩賜

李保羅

 

一.前言

  論到“屬靈的恩賜”或“事奉的恩賜”,我們都習慣從事奉的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將它看成“聖靈在人信主之時(甚或早在永恆裏)所賜給信徒以建立教會的事奉的能力”,而這種事奉的能力是每一個信徒起碼都有一樣的。於是我們要去明白,發掘,發揮我們的恩賜。有些人似乎對自己的恩賜能力胸有成竹,但不少人茫無頭緒,而更多人只會袖手旁觀。到底,“恩賜”是甚麼一回事情?本文嘗試從羅馬書十二章四至八節去思想這個問題。 

二.釋經 

  要明白羅馬書第十二章四至八節,我們要先明白其中的兩個重點:

  1.關於“功用”一字的意思

  十二章四節說肢體之間各有不同的“用處”(新譯本作“功用”)。“功用”一詞在原文是praxispraxis這個字在新約裏另外出現了五次:

  a.將來主耶穌要照各人的“行為”來報應各人。(太一六:27)

  b.約瑟為人良善公義,沒有依從眾人所“謀”的。(路二三:51)

  c.信了耶穌的人承認他們以前的“所作所為”。(徒一九:18)

  d.信徒要靠着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八:13)

  e.信徒是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西三:9)

  我們看見,在這五處經文裏,praxis這個字都不是“功用,功能,能力”方面的意思,而都是指“所做的事”。如果我們應該從praxis

一字在新約裏一貫的意思來理解它在羅馬書第十二章四節裏面的意思,這節經文就不是說肢體各有甚麼不同的功能,而是說肢體各有不同的當做或可以做的事情。

  這樣,對照來說,經文並不是說在基督身體上信徒各有甚麼不同的事奉的能力,而是說信徒各有不同的當做或可以做的事情,就如講道,理事,關顧…。

  2.關於第四至六節的結構關係  

  和合本將第四至六節譯作:

  4節: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5節: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6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

  這樣的翻譯是將第四節和第五節看成相關的兩節(“正如…也是如此”;但譯作“正如…照樣…”更好),然後將第六節看成另外獨立的一節。 

  細看第四節和第五節,經文的用字(“正如…照樣…”)叫我們很容易就看見保羅是用“人肉身身體的情形”來解釋“人在基督裏所組成的屬靈的身體(教會)的情形”

。這兩節經文既然有這個關係,第四節所講的應該是引帶出第五節所講的,而第五節所講的應該是回應第四節所講的。比較之下,我們看見第四節的比喻裏面提及三個要點: 

  1.一個身體,2.多個肢體,3.不是做同樣的事情。

  但第五節裏面卻只有兩個要點:

  1.一個身體,2.多個肢體,
  那麼,跟第四節的第三個要點對應的一點在哪裏呢?

  這樣看來,第五節並不是與下文第六節分開的一節。第六節也不是開始新的一個段落。第五節和第六節(以及下文第七至八節)其實是相連的。第五節對應着第四節比喻裏的頭兩個要點,第六節(連同第七至八節)則帶出了第四節比喻裏的第三個要點。第五至六節(連同第七至八節)是連在一起合成一個完整的思想,好回應第四節的比喻所講的:

正如:人的身體(4節) 照樣:基督身體(5-8節)
雖然:1.一個身體
   2.有多個肢體
雖然:1.一個身體
   2.有多個肢體
但是:3.各個肢體做不同的事情 但是:3.各個肢體有不同的恩賜

  下面是筆者給羅馬書第十二章四至八節所作的翻譯:

  4節 正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
    而所有肢體不是都做同樣的事,

  5節 照樣,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為肢體,
  6節 我們就基於所賜給我們的恩典各有不同的恩賜…
    或是合乎信仰地講道,

  7節 或是按所當做的來理事,
    或是按所當做的來教導,

  8節 或是按所當做的來勸慰,
    或是真誠地分財,
    或是殷勤地領導,
    或是樂意地行善…
    我們都各有不同的恩賜。

  “不是都做同樣的事”是與第六節的“有不同的恩賜”相對照。

三.結語

 這樣,羅馬書第十二章四至八節讓我們看見“恩賜”並不是信徒做某件事情的屬靈的能力,而是信徒在教會裏所要做的事情。“恩賜”乃是基督在祂的救恩裏開放了事奉的局限,它不像摩西的會幕或所羅門的聖殿的時期那樣,只有祭司和利未人可以進到聖所來事奉。神在基督的救恩裏恩賜了所有信祂的人都有進到祂面前去事奉祂的機會。在這個機會裏,我們有許多不同類別的事情可以做(也是須要去做)來事奉神。這實在是神莫大的恩典和恩賜。

 

  如果這段經文所講的恩賜並不是指事奉的能力,第十二章三節所提到的“信心的大小”(其實這句說話的翻譯很值得商榷)就可能要作別樣的解釋了。同時,新約裏其它論到事奉恩賜的經文(例如:林前一二∼一四章,弗四:1-16,彼前四:7-11)大概也當再作深入的探討了。

  最後,如果“恩賜”乃是指神恩賜我近前來事奉祂的機會,我當怎樣重整我的事奉觀念?我當怎樣面對我現今所受託的事奉?這都是我們須要反思的問題。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