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放下優越感

陳終道

 

  無論是自卑感或優越感都會產生許多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在使徒時代,保羅常受到猶太人優越感而忍受許多從猶太而來的逼迫和攪擾,加拉太的各教會也大受影響,所以保羅在寫給加拉太各教會的書中,特別指出:在基督裏,已沒有誰比別人更優越了,都在基督裏平等了,他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你們在基督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本節經文說明了在基督裏不分國藉,階級,男女,種族,都成為一。在當時猶太心目中,希利尼人代表所有猶太人以外的外邦人。猶太人與外邦人,原本有國籍文化上很大的分別,但在基督裏卻已經化解了這些。

   

一.無可誇耀

  猶太人不單國家觀念強,而且在信仰上因為要遵守舊約許多律法的規條,所以有許多事禁戒不作,許多不潔之物不吃。結果受了律法規條的影響,形成他們獨有的文化。

  例如亞伯拉罕曾與神立約,所有男丁生下來第八日要行割禮。猶太人按着規矩行,漸漸產生一種觀念:猶太人是受割禮的人,外邦人是未受割禮的人。他們是與神立過約的,是神的百姓,是屬神的國度。所以他們的國家觀念與他們的信仰有密切關係,並且帶着很強的優越感,看不起其他國家的人。是否他們的文化真是全世界最高呢?不一定。不過他們因有神的啟示的緣故,認為他們國家的律法比別人優越(詩一四七:20-21)。然而在基督裏,卻不分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不是某一等人比別人優越,都是恩典。

  許多人把自己與別人比較分別的結果,不過要顯出自己比別人強。但聖經卻要我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又要按信心的大小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一二:3)。

二.阻礙聖工

  初期使徒要向外邦人傳講福音,也遭受猶太人反對。他們認為耶穌這位救主是神賜給猶太人的。要想接受耶穌所成就的救恩,必須先作猶太人,入了猶太藉才可以。這就是以國家的界線把人分割了。使徒保羅傳福音的工作一而再遇到困難,都因猶太人這種觀念,認為不應傳福音給外邦人。

  從使徒行傳十章我們看見,當福音要向外邦傳開的時候,神要一而再的在異象中指示彼得,可以到外邦人哥尼流家中傳福音。如果我們沒有讀使徒行傳十一章,就不會明白神給彼得見這異象的意義。彼得只不過向一個家庭談道而已,又不是大型佈道會。神為甚麼要那樣清楚的指示彼得?看了使徒行傳十一章我們就明白了,原來事後彼得還要向猶太人一再解釋是神清楚的帶領,而且神將聖靈賜給外邦,好像賜給猶太信徒一樣。一一地向猶太的信徒解釋辯明。可見猶太人有多麼強的優越感,這觀念阻隔了在基督裏的合一,福音聖工的推廣。

三.使徒的榜樣

  保羅寫加拉太書時,奴隸制度仍然存在。一個做奴隸的是永遠為奴,連生下來的子女也無法跳出奴隸的階級。有甚麼可以化解這階級?信耶穌。一信了耶穌,就是神的兒子,與聖徒同國。信耶穌打破當時奴隸與主人的階層。聖經中有確實的例子:

  保羅在監獄中曾帶領腓利門的一個奴隸阿尼西母信主。保羅生下來就是羅馬籍,又在迦瑪列門下受教,在當時社會中身分很高。他又是使徒,在教會中是最受尊敬的職分,連腓利門也很尊敬保羅,看他是神很使用的僕人。阿尼西母無論在地位上階級上都與保羅相差很遠,但保羅在獄中帶領他信了耶穌,當他是福音所生的兒子。保羅對阿尼西母並不存任何階級觀念。

  阿尼西母大概偷了主人的錢逃跑,被捕入獄,在羅馬坐牢時遇見保羅。後來阿尼西母被釋放了。按當時規矩,逃跑的奴隸可以被處死。保羅因此寫信給腓利門,叫他善待阿尼西母,當他是弟兄。保羅更說如果阿尼西母欠腓利門甚麼,都歸在保羅的賬上,由他償還。像這樣真實的例子,在神的家中何止一個?且是初期教會的特色,在基督裏真正的消除了階級觀念。

四.應有的反省

  在北美洲的教會,中國人之間有沒有階級觀念呢?我們會不會因已往的傳統習和地位,或多或少仍帶着一些身分的觀念呢?或因貧富,學識之分別,以致在心理上產生優越感?我們在不同的背景中成長,難免有不同的習慣和看法。但在基本的心態上,不可以有身分高低之分。

  現今教會知識分子較多,漸漸形成專業人員與“草根”階層的分別,又有本地土生與新移民信徒之分別。這些分別雖是環境造成的事實,卻不是我們可以互相輕視,分別彼此,造成階層之隔膜的理由。所有可以使自己顯得比別的信徒更高一層的理由,都不是從聖靈來的,是從人肉體的私慾來的。

  在基督裏應化解這些。你的身分能與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相比麼?祂是至高神的兒子,我們是罪人。但祂救贖了我們,使我們成為神的兒女。祂稱我們為弟兄,並不以為恥(來二:11)。我們豈可以那些在財富和學識比不上我們的肢體為恥呢?所有從身分與學識帶來的驕傲,在基督裏是不容許的。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甚麼身分也沒有,祂卻接納了我們。所以在神的家中,我們要學習接納那些身分,學識遠遠不如我們的人,好像弟兄一樣。我們不必因自卑而產生許多猜忌;也不應該驕傲而輕視別人。

五.結語

  保羅勸告哥林多人說:“使你與人不同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這不正是今日信徒該接的提醒嗎?這不是我們在神家事奉中,常應自我反省的金句嗎?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