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17.5 第189期

信心的行動

于中旻

 

經文:希伯來書第十一章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

  我們得救稱義,是唯獨藉着信心,並不是靠善行。但稱義的信心,絕不是單獨存在,而必然結出果子。

  “必須信有神”,是信神存在的事實;建立了尋求的對象,使尋求有意義,既“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其果子是採取尋求的行動,是得信實而有恩典的神賞賜。

  當耶穌在世工作的時候,有一天祂進到迦百農;有四個人抬來了一個癱子,“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屋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正在耶穌面前。這是他們信心的行動,相信耶穌能,也肯醫治那病人:相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結果,“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施行祂赦罪的權柄,醫治了癱子(可2:1-12)。

  信心可“見”,是因為其有表現,就是有可見的果子,是行動的信心,是完全的信心,是有效的信心。

  在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英雄紀中,顯明信心與行動的關係,絕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方向;或說,行動是信心的延長,信心是頭,行動是腳。

  信心表現於敬拜:亞伯信神,就照所信的獻祭敬拜,而得神的喜悅。真正的敬拜,是信心的果子。

  信心表現於生活:以諾信神,不僅是信條正確,而是照所信的,“與神同行三百年”(創5:22);他與當世所有人的生活不同,蒙神喜悅,結局也不相同,被神接去,不至於見死。信而與神同行的人,必然有聖潔敬虔的生活。

  信心表現於工作:挪亞信神,動了敬畏的心,照神的話,預備了方舟;他的工作是為神見證,傳揚救恩,不管世人的反應如何。結果世人拒絕救恩,不進入方舟,就滅亡了,只有挪亞全家八口得救。

  信心表現於蒙召:亞伯拉罕蒙神的呼召,就遵命出去,往將要得為業的地方;儘管不確知所去的地方,就憑信而行。

  信心得應許子孫:撒拉信神的話,雖然她和亞伯拉罕都已經年邁,如同槁木,卻相信神的應許,從彷彿已死的身體,生出兒子以撒,並且生出許多子孫。

  信心有真正奉獻:亞伯拉罕雖然只有以撒這個獨生愛子,又是神應許的兒子,當神吩咐把以撒獻為燔祭的時候,他就遵從前往,因為他相信神既然能“使無變為有”,使枯木結果,從不能生育的衰齡老婦生出活潑強壯的兒子,又是“叫人從死裏復活的神”(羅4:17),就甘心把以撒獻上,結果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而且作多國之父。這就是“耶和華以勒”的原則。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顯示這個原則(約11:24);真正向神的奉獻,也是這原則:失而復得,得回更多。

  信心為後代祝福:以撒為人柔和,與世無爭。他住在帳棚裏,居無定處,並沒有自己的地業,卻能憑信給以掃和雅各祝福,好像是富有四海的君王。雅各流落到埃及作難民,卻能給子孫祝福。這些都是信心的表現。

  信心遠超越今世:約瑟的周圍都是埃及人,身享埃及的榮華;但他知道那不是他的基業。他知道後代要出埃及,也想望以迦南作埋骨之地。

  信心作正確選擇:摩西的信心使他作出極端的決定;他為法老女兒的養子,頗有繼承王位的希望,但他選擇走出王宮,進入以色列奴隸群中,甘心和他們認同,寧願與神的百姓同受苦害,領他們出埃及,進應許之地。這跟耶穌基督很相似。

  信心照神旨同工:以色列人在約書亞帥領之下,進入迦南地,在耶利哥堅城之下,卻不用兵攻打,只順從神的命令,繞城七日。這真是奇怪的行動,但信而照神的話去作,城牆就倒塌了。

  信心順從神定命:妓女喇合居住在滅亡城中,卻相信神的大能,和平接待探子,不僅全家得救,而且得列名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中。

  信心能剛勇無畏:最後列名的有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不利的環境中,能夠仰望神,看到神的存在,而勇敢面對任何問題。他們與神聯在一起,而甘於冒險犯難,受盡痛苦,顯出超自然的剛強勇敢。這都是因為相信神的效果。

  這些有信心的人,都有相應的行動,才給我們留下信心的腳蹤,叫我們跟着行。

  不少人誤以為雅各書講行為,但其主旨實在是講信心須有行動的果子:

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着行為才得成全。(雅2:18、22)

  這裏所教導我們的,是說信心與行為的分離對立並不能成立:不可能存在沒有行動的信心;而只有藉行為表現信心。信心與行為合在一起,才可以成就完整的見證。盼望我們靠主的恩典,繼續寫教會信心的行傳,作許多見證人中的一朵雲彩,使主的名得着榮耀。

   

金燈臺活頁刊第189期 2017.5
作者于中旻博士為文宣士。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8902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