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12.3 第158期

雞鳴驚愕與無形鐐銬

殷穎

 

  在耶路撒冷的許多紀念聖堂中,有一座“雞鳴堂”,是記念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悲痛憾事。基督被大祭司逮捕前,在院中受審時,彼得遙遙相隨,並與人群一同混入大祭司的院宇。有人認出彼得是跟隨基督的同夥時,彼得極力辯駁矢口否認。爭辯時晨雞在附近高鳴報曉,啼聲劃破長空,曙光隨之展現,遭受整夜刑訊折磨的基督,這時卻轉過頭來,用佈滿血絲,疲乏但充滿慈愛關切的眼神,定定地看着彼得。主的目光如一道閃電,當彼得與主目光相接觸的瞬間,主的一句警語,如五雷轟頂在彼得耳際響起。“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一時如受電擊,掙扎着站起身來,跌跌撞撞跑出去,雙手掩在臉上大聲號哭(路二二:56-62)。“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當彼得在基督最後的一瞥中聽到雞叫,他在痛哭中覺知自己的膽怯與愚昧,悔恨自己的驕傲與誇口,這是他一生中的最痛。此後無數個清晨,他會在雞鳴時警覺醒來,“聞雞起禱”,終其餘生。
  使徒彼得一生多舛,他的噩夢始於雞鳴。自從主被捕受釘,彼得每晨聽到雞鳴便怵然驚醒,心中怦怦跳動,雞鳴聲無數次將他帶回主被捕的大祭司院中他發誓不認主那一幕。多少次他流淚痛哭,悔恨自己當時的錯失。雞鳴,一生折磨着彼得,直到他被倒釘在十字架上,情何以堪。
  基督為了安慰一度失足的這位門徒,特別在海邊最後的早餐中,三次重複垂問彼得:“你愛我嗎?”並且三次皆委以重任:“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約二一:15-17)。在基督的叮嚀付託中,祂讓彼得知道,他三次不認主的過失,主已經赦免。但每天早晨的雞鳴,卻從來沒有放過或饒了彼得。這喔喔喔的啼聲,在彼得一生中不斷地刺痛他,並深深地鎸刻在他心靈,讓彼得在世時無時或忘。
  基督在哺彼得以愛的早餐後,直指彼得日後的遭遇。“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着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二一:18-19)基督不輕易告訴人將來的遭遇,所以當彼得知道自己日後的境況後,轉眼看到在旁邊的約翰,不禁探問:“這人將來如何?”他這種好奇的提問,應為人之常情,但主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主在愛的早餐之後給彼得畫了一個無形的十字架,也為他虛擬了一副鐐銬。當時雖尚未戴上,卻已遙指老年時的艱難處境。主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其實是說:“你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吧!”
  彼得在主釘十架前夕三次否認主,是他一生中至慟。每晨雞鳴,便是在他最痛的傷口上再次撒鹽。基督雖在愛的早餐中耳提面命委以重任,但仍然擔心彼得日後遇到大災難時會對自己當年的失敗感到灰心喪志,或質疑自己是否已獲基督完全赦免,所以主才會將日後彼得的遭遇告知他,使他面對狀況來臨時,能堅持對主的信心,並能勇於赴難。這是很艱難的決定,因自此時起,彼得不僅肩上背起無形的十字架,雙手也銬上了一副無形的鐐銬。之後的歲月,其辛苦可以想見。
  彼得一生多舛多艱,傳說最後他是被倒釘十字而死,完成了他跟隨主的腳蹤最完美的殉難。近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追隨基督的作者)清楚告訴我們:“基督選召你,就是叫你去死”。他講得很白,刪除了一切緩和的,間接的與動聽的言辭,直接將最終結果告訴你。如同法官的判決,讓你沒有可以調節的空間,因而也免除你可能的誤解,直接面對最後的結果。他的言詞有一種急迫感,因為他自己便沒有這樣的轉圜餘地,隨時準備着面對一條絞刑的繩索或一枚槍彈。
  人人都有一個十字架,但不盡相同,彼得與約翰的十字架便不一樣。所以主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人人希望自己的十字架盡量輕省些,背起的時刻能往後推遲些。人人也一心嚮往“廉價的福音”(潘霍華語),能隨時搭上往天堂的順風車。這些心態無人能避免。但基督對彼得將話講白了,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中也將話向我們講白了,都是要基督徒認真去面對。
  潘霍華教導我們一個容易背起十字架的祕訣:十字架看着沉重可怕,只要背起來便覺輕省多了。正如基督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一一:28-30)
  雞鳴的啼聲,無形的鐐銬,在彼得餘生中與他常相左右。在德國納粹集中營裏,也曾與潘霍華常相左右。在當前二十一世紀末日迫在眉睫時,它們應該也常在我們左右。問題只是,你要不要去面對?主今天已將話對我們都說白了,我們不應該謙卑認真地面對嗎?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五八期 2012.3
作者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5806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