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05.5 第117期

福音活頁

這生命是人的光

 

  初生兒在黑暗中來到世界,當他張開眼睛,看到了光,看到了各種的顏色;夜來了,顏色消失了,又回到黑暗裏。漸漸的,在黑夜與白晝的交替中長大,知道了“我”與“我的”,“非我”與“非我的”;但理性之光,也不能長久。外面的虛詐,謊言,原子輻射塵,裏面的私慾,使人陷於黑暗中,如同沒有星光的夜空,沒有夢的黑夜。人們迷失了是非善惡的標準,沒有光的生命。
  生命又是甚麼呢?生命不是死亡,是與死亡相對待的。
  相愛的男女,說:“在我的生命中,我永遠只愛你一個人!”真的嗎?他不知道“永遠”是甚麼,也不知道“生命”是甚麼。
  生命,原是與死亡對稱,生命的本質裏,應該沒有死亡;但人的生命,既沒有目標,“在黑暗裏行,也不知道往哪裏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壹二:11)這黑暗,是存在於人的心裏,至終進入長久黑暗的墳墓。同樣的悲劇,在時間的舞台上反覆演出。這問題,既從來沒有人能夠解決,人們也就當這問題像從來不曾存在一樣。但問題到底是存在的!
  在以往的世代,曾有許多的智者出來,他們抱悲天憫人的態度,來給人指點路途。哪知,結果是使人失墮在深淵中滅亡。每一個新的人物起來,總有一班新的人狂熱的追隨;但結局,仍然是一個舊的結局。
  這是一個迷失的世代。人們在迷惘的喊:“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往哪裏去?”“我究竟在哪裏?”“我作甚麼來了?”
  聲音由悲歎,而淒厲,而狂怒。也有的是絕望的淡漠,莫可奈何的等死。
  曹孟德感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為“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功名利祿,追求不得滿足。
  清高的陶淵明,傲骨“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只得在“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的矛盾中徬徨。因為他不願的可以不要,他願的卻得不到!他的人生觀是如何?在清高淡泊的後面,心境卻又如何?“…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對於前途的不可知,對於人生的無可望,使他的人生態度迷茫,消極。而這也幾乎成了中國千百年來文人一般的心境代表。
  有生命而沒有光,失去了方向,目標,不能辨別善惡是非,固然是大的悲哀;有光而沒有生命,知道目標而不能達到,同樣的也是悲哀。且有更大的問題,就是:人死之後,還要面對神的審判,就是永遠的沉淪滅亡。
  主耶穌基督,祂是上帝的獨生愛子,道成肉身,到世上來。祂用堅定的語氣,向世人呼召: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12節)

  聖經又說:

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第一章4,9節)

  為甚麼只有主耶穌基督能說這話呢?因為祂生命的來源不同。
  人的生命,是罪的生命。死是從罪來的。從必朽壞的種子,絕不能生出不朽壞的果子。但主耶穌的生命,是全然無罪的生命,是從神來的。
  祂的生命,是一個有能力的生命。在世的時候,祂勝過了試探,罪惡,行了許多神蹟,趕鬼醫病。行完了世上的路程,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在墳墓中三天三夜,又復活了,因祂不能永遠被死拘禁。這經驗證實了,祂的生命是永遠的生命。
  並且藉着十字架,成就了一件奇妙的事。那就是無罪的主耶穌,為我們世人成了“代罪的羔羊”;使我們信祂的人,罪得赦免,神不再記念,不再追討,在祂流下的寶血之中,得遮蓋,得潔淨。祂復活,是叫我們稱義。
  原來神的生命,在祂裏頭。但經過死之後,祂不能朽壞的生命大能釋放出來,可以進到一切相信祂的人裏面。祂藉着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使我們不再被罪轄制,不再作罪的奴僕,得着了真的自由,就是可以不犯罪的自由。聖靈進入,居住在祂的人裏面,使我們也得到這新的生命,是永遠的生命,是聖潔的生命。聖經說:我們因此而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得後書第一章4節)。並且我們在光明中行,明白真理,生命有了正確的方向。
  聖經說:

上帝啊,你的慈愛,何其寶貴!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他們必因你殿裏的肥甘,得以飽足;你也必叫他們喝你樂河的水。因為,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篇第三十六篇7至9節)

  接受基督耶穌,才能有滿足的人生。

  1. 悔改。承認你的罪,求主赦免。對人的虧欠,應當賠償,並且轉離罪惡,有一個新的方向,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父神。
  2. 相信。靠主耶穌在十字架所流的血,潔淨你一切的罪,從父神得到新生命,就是永生。藉聖靈重生,並且有聖靈住在你裏面。
  3. 完全交託奉獻。順從聖靈而行,過屬天的,光明的新生活,見證耶穌基督;有屬天的盼望,就是主耶穌基督再來,與祂同得榮耀。(于中旻)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1708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